首页行色频道行记 > 青岛的老建筑:重寻厚重的德味

青岛的老建筑:重寻厚重的德味

色影无忌
jesse magnetism
jesse
2012-03-28

北方的春寒依然料峭,顺着动车的窗户望出去,广袤的平原上一片单调萧索,在这样的早春时节,我们踏上了一次重寻青岛之旅。

青岛,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曾多次在盛夏时节赶赴青岛,这个城市印在我脑海中的,也仅止于阳光、大海、海鲜、啤酒。沧桑的历史并不久远,稍微翻看过去,就可体会这座美丽的半岛之城所曾经历的风霜洗礼。如今,这座海滨城市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她是一座属于年轻人的都市——作为一座休闲度假胜地,接受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人们。然而今天,我们将眼光从人群扰攘的沙滩大海上移步,从鳞次栉比的现代高楼上收回,走进青岛的老城区,探访百年的建筑,寻找那些活着的历史,听老建筑为我们讲述那过去的事情。


无忌网友在青岛※※※外拍

初到青岛第一天伴着早春淅淅沥沥的冷雨,不过正应了那句老话:“阳光总在风雨后!”在邀约了一干无忌网友正式出行的次日,乌云都被一夜的海风吹得无影无踪,天空碧蓝如洗,见面的网友直道我们的好运气,“这样好的天气,我们天天在青岛都遇不上多少天!”于是,抓紧上路,开始我们的寻访之路。(以下部分文字摘自网友,文中有注明)



八大关的老建筑


路灯也诉说着沧桑

网友外拍


美女留影

#p#

第一站我们选择青岛最富盛名的婚纱摄影胜地——八大关。以前来八大关,从来都是走马观花,甚至都是开着车一绕而过,从未驻足欣赏过这些百年的老建筑,今次,用镜头细细留下些许光影的同时,也让我细细的品读了这些岁月的化石。


公主楼网友magnetism摄

“自香港中路西行进入八大关景区,远远看到居庸关路上耸立在冬青、五针松环绕中的这座八大关风景区内最著名的建筑之一的丹麦式建筑“公主楼”。楼外部由一组不规则斜顶屋面组成,南部为宽敞的方形露台,绿色外墙,宛如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这 “公主楼”的昵称由来也有着童话般扑簌迷离:“20世纪20年代,丹麦王子到青岛,经过八大关时见到此处景色怡人,濒临大海,适宜于度假修养,遂令丹麦驻青岛领事在此购地,设计建造了这座丹麦风格的建筑。原拟请丹麦公主来青岛避暑时居住,后虽丹麦公主未曾来过,但仍被称为“公主楼”。”

然而,这的确仅是一个传说。


公主楼

公主楼地块挂牌拍卖期是1932年7月,属特别建筑区域公地的第三次竞租。从馆藏的地块图来看,土地标注面积是12.368亩,为八等地,起租价为每亩 59元,经过几轮竞价后,来自浙江的商人孙天目,以高出起价6倍的价钱拿下了这块地。孙天目领地后,并未按时开工建筑。按照当时建筑法规,领租3个月内,必须进行建筑,否则政府有权收回土地。孙天目领到该地后,向当时的青岛市财政局申请建筑延期,其申请书曰:“窃商竞租到居庸关路12号公地,理合如期兴工而利建设,当以缺乏工事用水,骤即兴工大感困难,不无迟缓。现正赶办绘具图说,以便提出建筑。窃以地居特别之区域,自当详细规划以期美术上之观瞻而策万全之坚固,不无相当时日,为此仰恳钧局鉴核下情,准予展期至来年春间再行兴工,以维工艰而重建设。”财政局予以批准,规定可以延期至1934年2月底。


公主楼(网友平老虎摄


公主楼前合影(网友平老虎摄

约晚至1940年9月之前,孙天目已将此地块转让给一个外国人——萨德。以当时之制度,外国人在青岛领租土地受到很大限制(最长30年),所以应该是孙天目代表萨德(法国人)领租到该地块。1940年9月,W.G.尤力甫(法国人)在给萨德担保的同时,为其设计了这座建筑。至今,尤力甫设计的建筑图纸还完好地保存在青岛市档案馆里,他不仅设计了建筑主体,还包括侧旁的辅助二层建筑——佣人和汽车用房,今天这座辅助建筑已由原来二层变成了一层,何时拆除改建?无可稽考。如今,居庸关路上的这座建筑已是八大关风景区内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了。”(网友magnetism文并摄)#p#


花石楼(网友magnetism摄

之后我们走访的是距离八大关不远的花石楼。花石楼是一座欧式的古堡,不过这座古堡已经废弃多年,很久没有人居住过了。从远处观看,像极了格林童话里面对一些古堡的描述。

“花石楼背靠八大关,面临第二海水浴场,风景独特,环境优美。 建于1930年,外墙由花岗岩石砌筑,塔楼顶部为雉堞式女儿墙。花石楼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建于临海岸岬角部位,地势突兀,三面临海,气势恢宏。据说一位名叫格拉西莫夫的白俄在临海呷角上修建了这座海滨别墅。建于1930 年,1931年完工。建筑面积800㎡左右。楼门台阶下为花岗岩石尊,可用于晚间燃火照明,也可用于栽花,正面为圆形和多角形组合而成的建筑造型,十分别致。主体共5层,顶层为观海台,侧有铁尖顶。由于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多年来人们一直称之为“花石楼”。 所以叫花石楼,主要是因为其内部使用“滑石”作为墙壁内饰装饰的。楼下石阶分为2层,上层6级,下层9级,有石径通往铁栏大门,庭园内广植花木,是青岛颇具特色的著名建筑。

花石楼内部

花石楼外部(网友平老虎摄

因为滑石硬度低,很大一部分墙面保存的不好,被人为刻上了文字。而且现在,花石楼的内部完全被改成了商店。连每个房间的基本功能都看不出来。只可远看,不容近观,花石楼的外观保存了十分好看的洋楼城堡式设计。


花石楼顶端能看海网友magnetism摄

站在花石楼顶端的观海上,沐风远眺,只见海天一色,群殴飞舞,霎时惬意!”(此段文字网友magnetism文并摄)#p#


总督官署

“结束了花石楼的寻访便驾新君威沿香港西路走鱼山路、江苏路至沂水路来到了历经百年的“总督官署”。

青岛总督官署,又称提督府,位于沂水路11号,始建于1903年,由德国建筑师马立克(Mahlke)根据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艺术形式设计,具有中轴对称的平面和略为突出的四角与中间的特点。1906年交付使用,正式成为德国胶州湾租借地的总督府,供胶澳总督办公之用。


总督官署前留影网友magnetism摄

这座中轴线鲜明的庞大建筑,立面为横三纵五段对称处理,有两层券廊和方形爱奥尼壁柱,古典主义色彩浓郁。平面呈“凹”字形的四层官署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高20米。大门外依地势被设计成二层花岗岩台阶,强化了建筑的威严和中心地位。


路上遇到正在装修中的天主教堂

立面用花岗岩细方石砌成。这种石材在青岛随处可见,被公认为城内惟一可砌出干净墙面的建筑材料。

总督官署一层楼和四层楼均为窗户较小的辅助性房间,主要办公室都在二三层朝阳的一面,走廊则设在背阴的北面。办公室宽敞明亮,门窗很搭,办公室外还有类似阳台的长廊。

这栋建筑的设计有三大特点:

一是巧妙的借助了规划的烘托。通过周边呈放射状路网的布局,将建筑物至于区域的中心,体现出号令四方的中心地位;

二是巧妙利用了地形。被依青山,面临大海,建筑环抱山势,且沿等高线展开,即减少了对地形的破坏,又显示着建筑的庄严。特别是临青岛湾的方向,道路中增加踏步,拾级而上,更平添了建筑的高大气势;

三是充分显示了地方的材质。青岛地区盛产石料,当时在民间的建房中已经大量出现块石墙面,但针对楼房的使用,还缺少技术经验。德国人利用美国松木搭建脚手架,其上设导轨来进行牵引起重,由于较好的运用了石材,又与周边的山体形成呼应,又达到了巧借自然的效果。


总督官署前留影网友mileskuy摄

1903筹备建造,1904年7月总督府办公大楼正式开工建造,1906年竣工,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的建筑,采用十九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四角和中间略为突出、中轴线非常明显的特点。整个建筑为4层楼房,呈“凹”字形,屋顶用红筒瓦覆盖,坡度较大,围以铁栏杆,既美观又作避雷之用。

该楼建成后为德国总督办公之地,故名“总督府”,又称“提督楼”。总督府办公大楼是当时青岛的行政中心,也这个年轻的殖民地最重要的建筑,大楼主体沿中轴线对称,庄严的南立面朝向大海,明确地表达出建筑对城市的控制地位。建筑的四角与中间突出,内设两层开放式的外券廊,两侧各有四根爱奥尼式方型石柱。主入口的拱门简洁大方,让人不禁联想到欧洲中世纪的城堡大门。连接厚重两翼的明廊却略显轻松,使得总督府大楼在威严之余又不失亲和力。主入口设在二层,进门是一座被建筑师马尔克赞叹为其平生从未见过的两层式凸出圆拱顶大型门厅。总督的办公室和政府机构都在二三层南向的房间,室内宽敞高大,采光效果极好,具有鲜明的德国建筑特点。大楼的内装修比较简单,但这种简约的装饰风格很好地体现了政府机构的肃穆。从此楼向下看是青岛路,无建筑物,看海无敌。大楼坐北朝南,背靠观海山,面向青岛湾,因依托地势而显凝重威严。”(此段文字网友magnetism文并摄)#p#


“这又是一座百年建筑----青岛迎宾馆。

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主楼高4层,附楼高4层,是当时占领青岛的德国提督官邸,故名之总督官邸,俗称“提督府”。迎宾馆是一座典型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内部布局典雅华贵,气派不凡,置身其中可享受到浓郁的欧洲宫廷气氛;建筑位于信号山半山腰上,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幽雅。建筑设计师为德国人拉查鲁维茨,建筑总监为施特拉塞尔,工程耗资为四十五万金马克。建筑面积四千余平方米,主体高三十余米。部分外墙饰以花岗岩作装饰,石料加工粗朴。米红色筒瓦、蓝色鱼鳞瓦、绿色牛舌瓦铺设楼顶,使大楼更加精美别致。


从信号山上俯瞰迎宾馆

建筑主体为四层,共有大小房间30个,其中主要展厅14个。各个展厅互相贯通,却又各成一体,更令人称奇的是,每个展厅又三个不同之处,其内部装饰之豪华、造型之典雅,至今仍雄居我国单体建筑之首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人类文明的直观载体,蕴涵着丰富的认知与审美价值。作为“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的最高代表,这幢气势雄伟的建筑是德国威廉时代典型建筑格调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范例,创造性地包容了多种建筑艺术语言和东西方的文化理念。它记载着历史,同时又超越了自身的历史,成为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显赫载体和二十世纪人类建筑艺术的经典象征。


总督楼前留影网友magnetism摄)


总督楼内部网友magnetism摄)

总督楼具有很高的历史、科研和艺术价值,而且体现了多元文化汇合的魅力。总督楼是一幢世界知名建筑,凝结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在超越了其历史局限性之后,成为中外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见证,也因此而成为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经典象征。百年而今,一座楼堡与一个城市共同经历了往昔。重新审视这幢传奇建筑和这座海上名城需要有一种宏阔而精微的眼光,惟有透过历史而客观把握其中的人文艺术价值才能获得对未来有益的启示,“从世界看中国”与“从中国看世界”的眼光可以因此而汇合起来,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也正如同这次“新君威-探访欧美老建筑”寻求历史与现实的碰撞点,更显得耐人寻味。”(此段文字网友magnetism文并摄)#p#


※※※堂前留影网友magnetism摄)

“出迎宾馆向西不远,就是青岛※※※

※※※堂是青岛著名的宗教建筑,位于江苏路15号内小山丘上,东邻美丽的信号山公园。

1897年,德国强占胶澳地区后,德国※※※信义会(又称“路德会”)的柏林教会派传教士昆柞来青岛传教。昆柞在青岛身兼牧师和胶澳总督顾问二任,因此在“总督府”与“总督楼”(总督官邸,即今迎宾馆)之间选址营造※※※堂。教堂于1908年4月19日始建,于1910年10月23日竣工,历时近两年半。此教堂专供德国信徒聚会礼拜,故有“德国礼拜堂”之称。现在依然有德国教友来此交流。

※※※

※※※


※※※

※※※堂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风格凝重粗犷,线条清晰简练,坚固厚重的墙壁、半圆拱形花岗岩窗框、陡斜的红色屋顶以及绿色尖顶都给人一种宗教建筑特有的美感。教堂由钟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钟楼高39.10米,登楼可观览岛城的海天秀色。钟楼上的巨型钟表,给原本肃穆的教堂又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礼堂宽敞明亮,可容千人之众。18米高的大厅两侧分为楼上楼下两层,装饰十分精美典雅,置身其中神圣之感油然而生,是※※※建筑艺术的佳作。在堂区院内建有二层楼房两幢。一幢是该堂的附堂,一幢是传教士的住宅。教堂前的广场平坦宽阔,四周绿树成荫,周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各种西式建筑,更加衬托出建筑的宏伟和高大。”(此段文字网友magnetism文并摄)#p#

当天“活动的最后一战是信号山。它是市区较高的一座山,其山额处3幢红色蘑菇楼宛如3支熊熊燃烧的火炬,耸立于青松、绿树丛中,格外醒目。此山原名大石头山,因山上多花岗岩巨石而得名。信号山海拔98米,占地63936平方米,是青岛市海拔较高的临海山峰。

信号山顶网友magnetism摄)


信号山顶俯瞰网友magnetism摄)

青岛港建成后,山上建有信旗台,专为轮船及帆船入港时传递信号,故得名“信号山”,又称“挂旗山”。还因这座山位于龙山、伏龙山、龙华、龙口、龙江五条带有龙字路口之间,所以也叫五龙山。它前临大海,背依市区,是观赏前海景区和市区风貌的最佳观景点之一。

1897年11月,德帝国主义侵占青岛时,首先强占了信号山,以此作为制高点,把枪口对准清政府的总兵衙门,迫使清军撤离;并以德军司令“棣利士”命名此山。后来,在山上建立了青岛最早的一座无线电台,设立了指挥船舶进出胶州湾的信号导向台。因此,德国胶澳总督将该山命名为“齐格纳山(德语‘信号’的意思)”。日军侵占青岛后,更名为“神尾山”。

先进的导航技术的运用,取代了信号导向旗,信号山结束了信号导航的历史使命。

1983年,青岛市政府将信号山辟建为山头公园,定名为信号山公园,1987年建成。1989年,又续建了旋转观景楼、信号山酒店、信号山茶楼,是集游览、餐饮、休闲于一体的理想的沿海观景公园。

信号山上的夕阳网友magnetism摄)

信号山是观花赏绿的好去处,更是登山望远青岛市风景的最佳地点。内有游览线14条,六角亭、玉兰亭、旋转厅、露天茶座、拱桥、长廊等景点,构成了优美、恬静的园林景观,著名学者愈平伯曾为信号山做诗一首:

“古人邀我作东游,可惜年时在早秋,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

月牙西挂,夜幕降临。网友们在体验新君威试驾乐趣余兴未消又聚在一起相互交流起摄影的经验和器材发烧经,各个兴致盎然,历经12个小时的活动都毫无倦意。”(此段文字网友magnetism文并摄)#p#

你总是会发现,当你越往深处挖掘,你没发现过的美就越多,因此我们的脚步并未因为昨天一天充实的收获二停止,次日一早,我们又开始重寻青岛。

小青岛灯塔

我们去了青岛的标志性建筑——小青岛灯塔。小青岛灯塔位于胶州湾口的青岛湾内小青岛上,与青岛的地标性建筑栈桥遥遥相望。该灯塔始建于1890年,1915年启用。该灯塔塔身八角形,塔身用白色大理石构筑,分上下两层,是船舶进出胶州湾,青岛湾的重要助航标志。

矗立百年的白色灯塔,见证着港口的兴衰。

在港口不远处静静停泊的军舰。

与栈桥遥遥相望

#p#


之后,我们寻访了一个特殊的所在——青岛德国监狱旧址。青岛德式监狱旧址博物馆是一座集古堡式监狱建筑群、司法大队建筑为一体的特色博物馆,是全国现存最早的殖民监狱旧址之一。 监狱建筑由“仁、义、礼、智、信”五座监房和一座工场等组成。“仁”字监房即青岛德式监狱旧址,系1900年所建。其余建筑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建。 1900年至1995年该建筑群一直作为监狱(看守所)使用,德国侵占青岛时期(1897年至1914年)为德国关押非中国籍人犯的监狱。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1914年至1922年)为日本守备军囚禁场;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为青岛地方检察厅看守所;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1938年至 1945年),“仁”、“义”字监房为日本海军囚禁场,日军在“仁”字监房增设了水车,“礼”、“智”、“信”字监房和工场为伪青岛地方法院看守所;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为青岛地方法院看守所,其“仁”、“信”字监房关押日本战犯和汉奸;1949年青岛解放后为青岛市人民法院看守所;1955年为青岛市公安局看守所,1995年迁出。2004年12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其定为青岛市法制教育基地,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远远望去,这座古堡式的建筑居然被用作监狱。作为一座典型的19世纪德国古堡式建筑,“欧人监狱”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最早的殖民监狱。因其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已被山东省政府将审定为345处省级历史优秀建筑之一,不少德国专家在看到“欧人监狱”时也不禁感叹:在德国本土也很难看到这样的建筑了。

德国监狱里的转角楼梯

#p#


之后,我们去了青岛的圣保罗教堂。这座教堂坐落在民居之中,至今仍是※※们聚会礼拜的场所。青岛圣保罗堂始建于1938年,又名观象二路※※※堂。

位于观象二路的圣保罗教堂

内部结构

1938年—1940年,教堂由美国信义会在原德国俱乐部旧址建造,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清水红砖外墙,建筑面积1482平方米,内部可容纳300余人做礼拜,拥有方形钟楼,沿内部60级台阶可达钟楼。建筑式样为罗马式,敦厚、雄壮。钟楼高24米,成为附近多条道路的对景。#p#

青岛取引所旧址


青岛取引所旧址

青岛取引所旧址是我们此行青岛寻访老建筑的最后一个所在,位于青岛的德国风情街。青岛取引所成立于1920年2月,同年11月成立中日合资的商办青岛取引所株式会社。该建筑风格恢弘大气,既有哥特式的粗犷廊柱,又有巴洛克式的华丽卷沿雕饰,来青岛不容错过此景。取引所为日本当局的监督管理机构,设物产部、钱钞部、证券部。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改称株式会社青岛取引所,继续由日本人管理。主要经营花生米、油、棉纱、棉花、面粉、日元、银元、股票等期货和证券差价交易。

青岛取引所旧址

1925年,在馆陶路22号建立贸易市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后,强并中国商人创设的青岛交易所。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物资缺乏而歇业。1944年6月,取引所决议解散,1945年5月正式停业。解放后,改为海军北海舰队军人俱乐部。 20世纪90年代,改作卓立经济贸易实业总公司,2000年后闲置。

德国风情街

这条街被称作德国风情街,街上有不少欧式建筑,踯躅其间,我们留下了不少老建筑的光影。

最后,伴着海边美丽的夕阳,醉人的海风吹去了两日的疲乏,此次愉悦的岛城青岛之行也圆满的结束了。再次感谢一路随行的青岛网友,此次路途因为你们而变得精彩异常。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