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色频道行记 > 纪念梁思成:建筑泰斗 行色中人

纪念梁思成:建筑泰斗 行色中人

色影无忌综合
色影无忌综合
高健
2012-01-06

导语:1月7日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逝世的日子。梁思成是我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人之一梁启超的长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解放以前,他就在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研究传统建筑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任职,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科学研究工作。全国解放以后,他参加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设计。还有,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就是他和他的夫人林徽因共同设计的。

梁思成的足迹曾经到过祖国很多地方,这位对中国建筑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世界级建筑学大师,在不同年代,不惧兵荒马乱、不顾酷暑严寒和旅途劳顿,对很多小县城的古建筑进行多次探访和考察。今天,色影无忌行色频道简单整理梁思成先生生平的一些事迹,以此来纪念这位爱行色的建筑大家。



梁思成与林徽因合影

国徽征稿结束时,共收到900多件设计图案,但都未被选中,政协筹委会决定把设计国徽的任务交给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梁思成夫妇认真分析了征集来的国徽资料,首先明确了国徽和商标的区别,认为国徽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它应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意志,一个政党的主张。中国的国徽要有中国的特征,政权特征,形式也要庄严富丽,要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自豪感。经过几个月不分昼夜的奋战,国徽图案终于诞生了。而梁思成和林徽因却在终评的前一天双双病倒了,只得让秘书去参加评选工作。

评选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周恩来总理也参加了这次国徽评选会,他和评委们一起仔细审视了中央美院和梁思成夫妇领导的清华大学小组设计的两枚国徽图案,并进行了认真地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赞成采用梁思成夫妇设计的图案,但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要求一两天内画好正式图纸,送政协全体会议审查。

梁思成夫妇根据周总理和国徽评选委员会的意见,组织清华国徽小组用两天时间重新绘制了大幅国徽图案,并在图版下方写了国徽图案说明: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直到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这一段伟大的革命历程。



病中的梁思成与林徽因讨论国徽方案

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召开,会上,在毛泽东主席的提议下,全体代表起立,鼓掌通过了梁思成夫妇主持设计的国徽图案。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发了公布国徽的命令。

1972年1月9日逝世。

最应该纪念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的不是我们,而是一座城市——北京,但北京“消失”了,只留在梦中。故都的逝去,让一个人痛心疾首,但他无能为力,今天的北京,还记得这个人吗?北京不是梁思成的故乡,但北京“消失”的时候,他最心痛,依稀听到他的叹息声,北京,你真的就这样“消失”了吗?



梁思成和林徽因旧居

当北京古都已然“消失”之后,曾经竭力想保留其历史原貌特征的梁思成夫妇,就注定要成为人们不断提及、不断感叹的人物。当历史的风烟散尽,人们再回忆起这位中国建筑史上的国宝级人物,这两位真正的建筑大师文化大师时,在这片他们深深挚爱的土地上,仿佛看见了人间四月天。

#p#

北总布胡同:林徽因“我们太太的客厅”


梁思成先生生活照

梁思成、林徽因长期在海外生活,是喝过洋墨水、吃过洋面包的,然而他们更钟情的却是中国民族的建筑和艺术。从1930年至1945年的15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及中国15个省的200多个县,测量、摄影、研究的古建筑和文物达2000余处。这些丰富的积累和深邃的建筑理念,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1901年,祖籍广东新会的梁思成出生在东京,此时他的父亲正在日本担任《新民丛报》主编,他是12岁时才随母亲回到北平的。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堂的梁思成赴美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系硕士,继而就读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东方艺术专业。与他同行的是被称为“旷世美丽、才华绝代”的林徽因。不同的只是林在宾大美术系读学士,后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研修舞美设计。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杭州,原籍福建闽侯。父亲林长民是诗人兼书法家,早年留学日本,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林尹民是堂兄弟。祖父林孝恂为清朝翰林,进士出身,他本给孙女取名“徽音”,出自《诗经·大雅》之“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是美誉的意思。她从17岁开始发表新诗并爱好戏剧和绘画,后来改名徽因,是在她大量发表文学作品后,与一同名同姓的男性作者经常相混,排印也常发生错误,于是在1931年10月5日《诗刊》第3期上,由主编徐志摩将女作者林徽音改为“徽因”。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似乎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她不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还致力于建筑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几乎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号(现在北总布胡同24号)的故居,是林徽因和梁思成1931年到1937年间的住处。这方院落里曾经有过名噪京华的“太太的客厅”,聚集过中国文化界名流,承载着林徽因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

她家的客厅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俱乐部和文学沙龙,经常集聚着一批文人墨客在此高谈阔论。每当这时,正如费正清所说的:“她交际起来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部围着她转。”林徽因令大家瞩目,是个活动中心,因为“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萧乾也说:“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别说沈(从文)先生和我,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赏。”而金岳霖则说:“她是全身都浸泡在汉朝里了。不管提及任何事物,她都会立刻扯到那个遥远的朝代去,而靠她自己是永远回不来的。”林徽因身边大多是男性朋友,她的聪明和高傲隔绝了她和一般人的距离,几乎圈内女性都对她敬而远之。


梁思成先生

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一对知名夫妻。但学界外的人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三十年代对中国古建筑的大规模考察。中国古建筑是文化的瑰宝,只因其多木结构,而留存极少。但山西是一个奇迹。唐代建筑全国仅存四处,都在山西;宋代以前建筑,仅存百余,70%在山西;这里还有明清古建万余座。在山西,梁思成和林徽因发现了唐代建筑——佛光寺。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作家韩石山、摄影师关海彤、古建专家房木生等出于对古建筑的兴趣和对梁思成、林徽因的仰慕,沿着当年他们在山西考察古建筑的路,开始了对中国古建筑的朝圣之旅。

朝圣:追寻梁思成林徽因的路

要破解这部天书,必须找到宋以前的建筑,对照实物,寻找答案。

梁思成与林徽因


梁思成一家合影

#p#

广胜寺就在霍泉旁边,分作上寺和上寺。塔在上寺。不急,我们还是先看看下寺。

广胜寺

一进山门,房先生就使出了建筑学家的本领,说广胜寺诸殿的梁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都是极罕见的遗物,也都是前所未有的独例。即如这山门,其梁架不用平梁而将三个侏儒梁并立于四椽上,就很奇特。再如这前殿,使用如此巨大的昂尾,也是极罕见的。

最令人感兴趣的是旁边明应王殿的壁画。不是内行,也能看出它的可贵。此壁画完成于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画的是元代的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其中南壁东侧的一幅画,最是动人,一群戏剧人物,动作不同,脸谱各异,都那么栩栩如生,就像是刚演罢戏尚未来得及卸妆,忽被摄影师召来摄了个合影。上面一行碗大的墨字:“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想来大行散乐,当是戏剧的种类,而忠都秀,当是剧团的名字或是领班艺人的名字,若是前者,这么说早在元代就有“作秀”这个说法了。

上一道三里长的大坡,转身之间,飞虹塔竟在头顶了。

此寺和塔创建甚古,可推到唐代宗时期,庑廊里的碑碣上,刻有唐代名臣郭子仪的奏章。元代延佑年间,毁于地震,后来又重修。从殿堂与寺塔的布局上,也可看出是唐代的旧制。现在的飞虹塔是明代的建筑,八角十三层,阁楼式,高47.31米。塔身内部青砖砌成,外部全用琉璃烧制的砖瓦包砌。各层皆有塔檐。琉璃表面虽只有黄绿蓝三种基色,因了深浅不同,浓淡各异,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斑斓,如同天上的彩虹。飞虹塔之名,由此而得。

此塔最为奇特的是,塔内有砖梯可上下,而这砖梯竟无转身的平台,登上一级,急转身便可踏上另一级的台阶。梁思成当年对此很是惊叹,说“其结构之法,在我们尚属初见”,“走,上这没有半丝光线的峻梯的人,在战栗之余,不由得不赞叹设计者心思之巧妙”。(《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梁思成说:“这样的结构,在中国建筑史上,乃是惟一的孤例。”

晋祠,我们在来峪道河的前一天已拜访过了。



峪道河

按照梁、林的路线,考察完广胜寺,就返回峪道河了。再下来是,利用返回太原之便,考察了晋祠的殿宇。

这晋祠,梁、林二先生险些错过。原来他们探访古建筑有一个习惯:就是对“名胜”怀疑,因为“名胜”最容易遭“重修”的大毁坏,原有的建筑最难保存!因此晋祠这个太原附近的“名胜”,虽然就在太原去汾阳的路边,但他们是不打算去访“胜”的。只是离开太原去汾阳时,汽车爬上了一个山坡,绕着晋祠背后过去时,梁思成、林徽因巧到“忽然间我们才惊异的抓住车窗,望着那一角正殿的侧影,爱不忍释。相信晋祠虽成“名胜”却仍为“古迹”无疑。那样魁伟的殿顶,雄大的斗拱,深远的出檐,到汽车过了对面山坡时,尚巍巍在望,非常醒目。”他们惭愧将晋祠列为“名胜”定其不古,相约“为了心目中的一角殿宇”归途中一定至此下车。就这样当他们从汾阳归来时,终于在晋祠做了半日勾留。



晋祠

“一进了晋祠大门,那一种说不出的美丽辉映的大花园,使我们惊喜愉悦,过于初时的期望。无以名之,只得叫它做花园。其实晋祠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花园……各殿雄壮,巍然其间,使初进园时的印象,感到俯仰堂皇,左右秀媚,无所不适。”

晋祠的古建筑,首推圣母殿,再就是殿前那闻名四海的鱼沼飞梁。大殿建于宋代天圣年间,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几成方形。前廊进深两间,侧廊及后背进深各一间,像这样的殿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最早的实例。殿内阔五间,进深四间,以减柱法营造,故殿内无柱,显得十分宽敞。角柱升起显著,屋檐曲线流畅,整幢建筑,既有展翼高飞之俊美,又有古拙豪放之气势,在国内古建筑中,堪称绝无仅有。

鱼沼即鱼池,古人称水塘“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圣母殿前的这个水池,为方形,故称之为沼。早在北魏时期,鱼沼上就建有飞梁。宋代修建圣母殿时,重建飞梁,只有池中的八角形石柱础仍为北魏原物。池中共立石柱34根,柱头用普拍枋相联,上置斗拱承托梁枋,结成十字形桥板,通到四边岸上。南北向的桥面略向下垂,通向圣母殿的东西桥面宽阔平坦,如鸟之展翼,故名之为飞梁。据梁思成说“这样的结构,在中国建筑史上,乃是惟一的孤例。”

殿内的宋代彩塑也很有名,郭沫若当年有诗赞曰:“宋代彩塑四十个,笑语盈盈立满堂”,可见其形象之逼真,亦可见其艺术之精湛。

既然已来到洪洞,何不勇往直前,去看看大名鼎鼎的永乐宫?

古朴而充满艺术气息的永乐宫

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特别是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

文化灿烂、干燥少雨、人祸不及是山西古建筑遗留众多的原因

当天晚上住在运城。永乐宫距运城百余里,在芮城县黄河岸边的高塬上。路不好走,我们到时,已近中午了。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相传是道教教祖之一吕洞宾的故居。建筑上无甚特色,有名的是它的元代壁画,我们去的那天,正有一批中央美院的学生在这儿临摹。三清殿里的《朝元图》是壁画中的瑰宝,在4米多高、90多米长的画面上,展现了诸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浩大场面,构图严谨,人物传神,衣冠富丽,线条刚健有力,色泽典雅纯正。不是看了原物,实难相信这是出于800多年前的无名画师之手。

时间原本是充裕的,从芮城回来的路上,我们去了全国最大的关帝庙——解州关帝庙。古木参天,殿宇错落,钟楼鼓楼分列两侧,最后的春秋楼上,关公一手捋须一手持《春秋》,威武肃穆,确有帝王的风仪。至于建筑,一看就是明代的范式,在此地的考察中,要算是不足道的小弟弟了。


1934年夏,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山西汾阳县小相村灵岩寺考察。看起来他们的样子很潇洒,其实在考察中他们吃尽了千辛万苦,从介休到赵城他们曾徒步跋涉泥泞黄土路三百余里,住过肮脏的可怕的小店,睡过农家的大炕。但收获是巨大的,“我们参诣的古构,不下三四十处,元明遗物,随处可见。”梁思成如是说。

#p#

切诺基飞驰着,仍在大(同)运(城)路上,时间已不是昨天,而是又一天了。昨晚在太原休息了一夜,一大早我们就直奔五台山。

为什么山西有这么多的古建筑保留下来了,路上无事,权当说笑,这个话题一再被我们提起。

年轻的古建筑学者房先生,最先说了他的见解:“山西这地方,东边有座太行山,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气候干燥,少受雨水的侵袭,有利于古建筑的保存。再加上许多古建筑都地处深山,人祸不及,也是长久保留下来的一个原因,深山藏古寺嘛。”

“那也得有那么多,才能保存下来呀?”摄影师关先生似乎在故意找碴子,无意中又将话题引深了一步。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人类长期在这一带繁衍生息、生产生活,曾有过数次辉煌的时代,当初建筑比别处怕就要多些,加上这样的有利于保存的条件,遗留下来的古建筑也就比别处多了。”我说。

“山西这地方,除了北魏短期以大同为国都,像北汉那样二三十年的小朝廷不算数外,历史上几乎没有在山西建都的,政权更迭不繁,人为的破坏也就少些,许多古建筑,也就安然无恙,一代一代地存留下来,大概也算个原因吧。”

忻州,五台县城,豆村,一个一个地闪过去了。

“看!”房先生惊叫一声,指着前方的一处庙宇说道:“你看那浑朴的房檐,准是佛光寺了。”

小房的古建筑没有白学,还真让他说对了,不知不觉间,我们已到了佛光寺跟前。

全国第一个唐代建筑——佛光寺的发现,林徽因的远视帮了大忙。



有“亚洲佛光”之称的佛光寺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因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

1933年梁思成夫妇第一次到山西考察时,林徽因在当时发表的文章中还感叹:“现在唐代木构在国内还没有找到一个”。而到了1937年,第三次来山西考察时,竟意外地发现了佛光寺,这个纯正的唐代木结构的寺庙。

起初他们只是觉得这大殿很是古老,究竟古老到什么程度,心里并没有底。先是梁思成发现,这大殿的屋顶架构,只有在唐代绘画里才有。工作到第3天,远视眼的林徽因,隐隐约约看到,一根顶梁下有墨写的淡淡的字迹。对于考察者来说,再没有写在梁木上或刻在石头上的日期,更让人喜欢的东西了。他们找来村民,搭起脚手架,正当他们手忙脚乱工作的时候,林徽因已辨出“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几个字。而殿外经幢石柱上也有这个名字,且有“唐大中十一年”的刻字。假定石柱是大殿建成不久后立的,已基本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唐代建筑。太高兴了,他们把布单撕开浸上水不断擦拭。梁上涂着土朱,一经水浸,字便显了出来,水一干马上又消褪了。费了3天的时间,才读完全文,字体宛然唐风,“功德主故军中尉王”,正是唐代宦官监军时的职务。一座唐代建筑,是确凿无疑的了。


在五台山,林徽因、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的同仁发现了中国现存建筑中最古老的建筑——佛光寺。临走时,林徽因在捐资建寺的女施主——宁公遇夫人的塑像前照相留念。这位唐代妇女为了心中的信仰捐出了家产盖起了这座寺庙,她把自己留在了这里,日夜守护着这香烟燎绕、青灯孤卷的佛陀世界。

过后收到报纸,才知正是他们在山里忙乱的那几天,北京那边发生了“芦沟桥事变”,全民族的抗战开始了。

此刻,我们站在这宏伟的唐代大殿前。就是我这样的门外汉,也能感到这大殿的不同凡响。粗犷的梁头,硕大的斗拱,平稳地前伸的屋檐,如同—个百岁的老衲,威严地俯视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小关在频频地按动快门,小房也在照相,则是为了输入电脑作建筑绘图之用。

佛光寺的精华不止于此,北侧的文殊殿是座著名的金代建筑,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具有辽金两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其建造用减柱法,这种不规则的用柱法,元明以后已不多见,就是在宋金建筑中也很特殊。这样的结构形式,是我国现存木构建筑中的孤例,也是我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实物例证。

五台山里,后来还发现了一座唐代建筑——南禅寺大殿,虽说建筑年代比佛光寺大殿早几十年,一则规模较小,再是后世多次修葺,其建筑史上的价植,较佛光寺大殿就要稍逊一筹了。

应县木塔——中国的“比萨斜塔”,寻找它,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灵感。

#p#

这是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

我们的最后一站,恰是当年梁林二位作山西古建筑考察的第一站。当然还得加上大同的华严寺和云冈石窟。

此塔的全名应是佛宫寺释伽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是现存最古的木塔。塔身总高67.13米,底层直径30.27米,平面八角,外观六檐五层(底层为双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各层屋檐上,有挑出的平座与走廊,可供凭览。若是一座砖塔,也就平淡无奇了,奇就奇在它是全木结构,没有一块砖石(除了底层的土墙)。塔上所用斗栱式样繁多,竟有六十余种,规格与变化之多,举世少见。这样雄壮华丽而又细部精巧的木塔,不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木结构建筑的杰作。

我感兴趣的则是梁思成寻访这座木塔的故事。是一个科学家的精细,更多的却是一个文学家的灵感,——上世纪40年代,梁思成真的获得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

这是当年华北一带流传的民谣。狮子、菩萨他不感兴趣,而塔和桥,则是他关注的对象。正是从这则民谣中,他知道山西的应县有一座名塔。究竟是怎样的形制,万一去了只是一座清代的建筑呢,聪明人自有聪明的办法,他给应县邮政局去了封信——哪个县会没有邮政局呢,——让“试投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得到一张应州塔的照片。当然他会付钱的。没多久,真的回信了,是山西应县xx斋照相馆。信中附了一张清晰的木塔的照片。主人不要钱,只要些北平的信纸和信笺作酬金。(大概就是去年,我在《太原晚报》上曾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应县这个照相馆主人的事,附着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旁边的题词上有照相馆的名字。)

这次考察,是以营造学社的名义进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大同的华严寺和善化寺,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因此节约了时间,

林徽因顺便考察了云冈石窟,梁思成和莫宗江来到应县。此时林徽因考察完云冈石窟已回到北平。见到应县木塔后,梁在给妻子的信中不无遗憾地说:“塔身之大,实在惊人。每面三开间,八面完全同样。我的第一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道你要儿体投地的倾倒!”

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筑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接下来,我们应去大同和云冈,去看上、下华严寺和云冈石窟。只有这样才算是真的追寻了梁、林二位建筑大师的足迹。但我是再也不去了。华严寺和云冈,我去过三四次了。

那就不写了,让渎者留下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吧,山西的古建筑,就是写—本书也写不完的。实则我知道,华严寺和云冈石窟,知道的人甚多,就是不写也没有什么。

林徽因在五台山佛光寺测量佛殿前的石幢

这是林徽因在五台山佛光寺测量佛殿前的石幢。这石幢也是建于唐代的珍贵文物。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林徽因、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的同仁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林徽因对古建筑的雕刻、纹饰、线条、图案观察细致,心有灵犀。她对古建筑上的纹饰、线条、图案的研究,在她设计国徽和纪念碑时,发挥了作用。

与一般的摄影家相比,梁思成建筑学家的身份,决定了他在摄影时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努力潜入其中,“深入到它的内核”,从而更好地传达出古建筑的精髓,并最终找到了解读中国古建筑奥秘的钥匙。梁思成为研究古建筑而拍下的大量建筑遗存,开创了我国建筑考古摄影的先河。梁思成的古建筑摄影具有的多层面、多角度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摄影的角度,从类型学的角度,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梁思成作品的重新解读。梁思成的古建筑摄影已经超出普通纪实摄影的深度和视域,呈现出类型学的端倪。摄影类型学是指对有着共同特性的类群,进行有系统地分类拍摄。因为单独看一张图片,其力度是不足道的,但把同一类型的照片连缀起来,组合在-起,强化一种观感,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如果我们把这些同一类型的照片按照年代顺序排列,就会发现这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并且能够从中发现不同时代建筑的结构、型制、尺度等特点——这些图片的集合,具有了说明历史的震撼! 梁思成的古建筑摄影是最早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更不是口号,需要有一个载体才有现实的意义。梁思成的这一行动本身就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可以说梁思成是最早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者。当我们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时,梁思成当年镜头下的古建筑,很多已不复存在。如今我们身在其中,亲自体验梁思成用摄影记录过的城市的变化,才真切感受到他的意义。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