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色频道行记 > 无忌驾到山海经之涞源

无忌驾到山海经之涞源

色影无忌
Ash_鬼子
石密
2012-06-21


涞源县城

讴歌MDX行走在涞源的乡间小路上

河北省涞源县位于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汇处,是拒马源、涞水源、易水源三源发祥地。涞源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汉置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建置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涞源人民,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晚清时期就已将反清灭洋大旗插上了白石山巅;抗日战争的时期,在※※※※※的领导下,涞源人民为保家卫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涞源县抗日※※雄王二小的献身故事已广为流传;加拿大国际友人※※※大夫,为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此以身殉职。下面就请跟随无忌驾到大本营一同寻觅这有山有水的历史名城。


 

清晨六点四十分,无忌同事与网友之一集合完毕。迎着晴空朝阳,一路欢歌笑语沿着长安街向西行驶。七点半接到最后一名网友以后,我们正式踏上了涞源之行。


从杜家坎收费站进入京石高速公路,半小时后顺利出京,到达河北界。



 

稍作休整后,大家立刻全副武装继续行程。从高碑店出口下高速之后到达涞水,经过野三坡路标到达易县,易县过后会有两个多小时的山路,道窄、弯急、货车多,在此路段行驶一定要注意安全,减速慢行。

行驶出山外,湛蓝的天空洗去了我们一路颠簸的疲乏,涞源县就要到了。

中午一点,终于到达涞源县城。城中集市、车马….好不热闹!

穿过闹市,全体人员“集中火力”寻找餐馆。填饱肚子才好继续完成此次无忌驾到主要内容。


到达此地,咸豆干是不能不吃的特色菜。

简单的午餐过后,我们开始“拒马寻源”的探路之旅。说来也巧,这涞源最具代表的拒马源头竟离我们午餐的就餐地点不到十分钟车程,没花多少工夫就找到了。

拒马河源头位于涞源县城南侧,《水经注》记:"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涞源曾名广昌县隶代郡,涞山一山分七峰,又名"七山"。《广昌县志》中说:"拒马河源,在县城南半里,出七山下"。拒马河古称涞水,约在汉时,改称"巨马",有水大流急如巨马奔腾之意。后渐写作"拒马",相传曾因拒石勒之马南下。无论"巨马"、"拒马 ",均言其水势之大。

这里河溪纵横,白杨绿地。是戏水、摸鱼、篝火、烧烤、休闲、纳凉之理想场所。泉水从涞源县城涌出地面,涌水量3.3m/s,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泉。源头一侧的"兴文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年),是世界上唯一的斜刹塔,由唐代铸钱作坊捐资建造。

关于这里,还有着一段在拒马河沿岸居住的民众之间流传了千百年的美丽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西南最高的山顶住着一户人家,只有婆媳二人,生活还好,就是吃水十分困难,要到十余里的山洼中挑水,羊肠小路,崎岖难行。挑回水需用大半天。而这家婆婆生性高傲自私,对儿媳小娥十分刻薄,要求儿媳天天给他挑新水吃。小娥相貌不扬,心地善良。无论春夏秋东,严寒酷暑或风霜雪雨天气,他必须下山担水,累的腰酸腿疼。婆婆还故意刁难她,每次担回来的水只流前面的一桶,把后面的一桶泼掉,水缸必须天天满着。活儿这么累还不给他吃饱饭。一天,烈日炎炎,小娥挑着一担水爬上山崖,大汗湿透了衣裳,她放下担子正擦汗,一个白胡子老头骑着一匹马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老头和蔼地说:“这位大姐能舍给我一桶水吗?我的马数日未喝上水了。”小娥打量了一下老头,慷慨地说: “给您一桶。”白马将一桶水喝完,忽然连人带马都不见了。

第二天小娥担水回来,又在这里遇到老头,又要去一桶水饮马。第三天、第四天,直到第五天都是如此。第六天小娥担水回来,又路过这个地方,她决定不停歇,没想到老头已在这里等候她。老头慈祥地对小娥说:“这位大姐实在太辛苦了,我的马白白喝了你五桶水,没别的可送,就给你这把马鞭子吧。”小娥不要,老头告诉她;“拿回这把鞭子,搭在缸沿上,每天清晨晃两下水缸就满了,从此就不必受苦了。”小娥半信半疑的接过鞭子,一眨眼老头和马又不见了。第二天凌晨,小娥决定试试,她把缸沿的鞭子晃动两下,果然灵验。水缸真的满了。过了两天,婆婆发现小娥不去挑水,便怒气冲冲的走进厨房,一看缸里满满的水,更奇怪的是缸上还搭一把鞭子。婆婆高叫:“这是什么玩意?”说完往外一抽,“哗”的一声,水如柱的喷了出来,窜到屋顶,流出门外,婆婆见势不妙,拔腿就跑。可是水比她快,眼看婆婆被水淹没冲走。小娥急中生智,掀起锅盖扣在缸上。从此,一股清泉源源不断的从这里流出,汇成一条大河,河水把大山冲出一条弯弯的河谷,小娥化作泉口上面的小山。后人为了纪念小娥便在泉口上面的小山修了一座庙,庙前建了一座塔,这就是现在说的广昌庙(即泰山宫)和庙前的古塔(兴文塔)。

有趣的是,在这里我们遇见一位老者正在安装望远镜,望远镜上插着国旗,脚架下挂着一块牌子,写着“观景一元”。站在泰山宫前向远处望去,可以看见远处山中废弃的长城,那里就是我们后来要去探寻的紫荆关。

至此,“拒马寻源”之旅完满成功。

离拒马源头不远,就是接下来到达的阁院寺。阁院寺位于旧县城鼓楼西侧城墙内,是一座千年古刹,作为"国宝",核心是指这座"文殊殿"。从这座文殊殿所包含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来看,它能够代表中华民族在辽代初期时的文明程度。

全国现在的超过千年的土木结构建筑,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处(大概不超过5处),文殊殿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文殊殿是规模较大的,保存较为完好的,从来没有大修过的。中国现保存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是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建于唐代,虽比文殊殿早一百多年,但前两年还经过落架重修。

文殊殿是辽初官式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古建史上,它的减柱造、斗拱、窗棂、壁画、外沿彩绘及殿内原来的肉身像和院子东南角的古钟,是阁院寺的"七绝"。

其中阁院寺东南角的大铁钟,是我国现存的唯一有明确记年的辽代大铁钟,铸于辽天庆四年(1114年),钟高1。6米,口径1。5米,重约4000 斤。钟有六耳,象征"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钟上共有铭文1200多字。钟的上部文是《金刚经》,还有55个古印度文字,也就是梵文,没有见过梵文的游客可以看一看梵文是什么样子。

阁院寺又称“大寺”,座落在中国北部河北省涞源县城内的西北角,是一座保留有辽代(公元916~1125年)建筑风格的佛寺。

相传始建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唐代时曾重建。辽代时又对其进行了大规模修缮,现存建筑多保留有辽代的建筑特点。阁院寺面积约6900平方米,寺内现存有天王殿、文殊殿、东西配殿、藏经楼、东西禅房等建筑。阁院寺的主体建筑文殊殿建于辽应历十六年(公元966年),该殿平面近于正方形,建筑面积484平方米,单檐歇山式布瓦顶。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台上植有两棵相对的古松。该殿的木构件、斗拱和部分装修,均表现出明显的辽代建筑风格。殿内原有文殊骑狮塑壁一座,全国仅此一例,可惜现已损毁。文殊殿前立有辽代八棱汉白玉经幢1座,殿东南钟楼基址上还存有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铸造的铁钟1口。

遗憾的是我们到达的时候,阁院寺正在修葺,没能进入寺院内一探究竟。

匆匆离开阁院寺,一行人抓紧时间驱车溯河而上赶往紫荆关。迎接我们的又将是一段生死发卡弯的山路。(注意:这里再次提示色友们,山区行驶注意安全。)

紫荆关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又有蒲阴径、子庄关之称,属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金时名金坡关,后因山上多紫荆树易名紫荆关。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汉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后,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畿辅通志》称:“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金元以来皆名紫荆关。明初进行大规模改筑和新建,是内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与二关号称内三关。现存多为明代建筑。原关有4门,以南北二门为交通要道。北门有“紫荆关”、“河山带砺”,南门有“紫塞金城”匾额,皆明万历年书、刻。关城东西南三侧外有墙,北墙下临拒马河,依山面水,形势险要,为军事要地。其北城门、北城墙均以大块料石垒砌,建筑水平高超,为中国同类建筑中罕见。

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都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数兵家必争之地。有古人描述为证:“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

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荆关进逼北京。


 

在山里来来回回边走边问了好一阵,终于找见了这隐匿在山中的紫荆关口。此时,黄昏将至,接近傍晚的山林公路更加危险。然而,我们不得不与时间赛跑,只为拍摄到最完美的涞源落日。

再度返回县城,天已经完全黑下来。迅速敲定落脚宾馆,吃过晚饭,大家各自回屋歇息。养足精神,次日一早出发返京。至此,“无忌驾到山海经---涞源”之行告一段落。

丰盛晚餐

丰盛晚餐

丰盛晚餐

此次涞源之行路途艰辛,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大家却都觉得是值得的。网友的热情感动着我们每一个在场编辑部同事。沿途风光让每一个人都无暇放下手中的相机,刚放下又端起…古城涞源,你的淳朴让人感觉轻松舒畅;你的资历让人倍感敬仰;你的风光让人挂肚又牵肠。

田间的MDX 透着一股灵动的霸气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