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色频道头条 > 失落的香格里拉

失落的香格里拉

无忌论坛
京华烟云
Anakin
2010-01-25

  “香格里拉”,一个近年来被用滥了的词。比较通行的看法是,“香格里拉(Shangri-la)”来源于藏语“香巴拉(Shambhala)”,甚至有学者认为前者根本就是西方人当初对后者的错误音译而造成的,其中詹姆斯·希尔顿那部著名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尤其要负主要责任。是非姑且不论,该词意指“人间天堂”却是大家都承认的。

  云南的中甸县和四川的稻城县曾为这个名字的归属打得不可开交,最终中甸提前了一步——它首先获得国务院的批复,2001年12月成功将县名改为了“香格里拉县”;而稻城也不甘示弱,随即申请四川省政府于2002年1月将原日瓦乡改为“香格里拉乡”,由于乡级行政单位的改名手续没有那么繁琐,所以进度并没落后,反而赶在其对手正式改名庆典仪式(2002年5月5日)之前数月完成。后来,也许是为了圆场,人们又干脆把包括稻城、木里、中甸、乡城、芒康的一大片康南区域统称为“大香格里拉”地区。

  但争论远远没有结束。许多旅人坚称,无论中甸还是稻城,称其为“香格里拉”都有所欠缺,他们认为地处云南怒江流域深处的丙中洛才应该是这个名字的拥有者,因为那里不仅有中甸稻城都引以为豪的雪山峡谷和寺院,更有二者难得见到的教堂以及众多的※※,而这些恐怕更符合当初那些西方人心目当中的天堂形象。不信?就去看看田壮壮的那部《德拉姆》吧。

  那么,就请随镜头走进这最后的香格里拉吧,曲径通幽,古道桃源......

 

 

 

怒江州府六库到丙中洛,太阳升起来了,峡谷中的公路沿着怒江不断伸展,也让人眼前渐亮。

 

 

车窗外,时而便能看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江边那一排排崭新的、屋顶写着标语的房屋。

 

 

中午途经福贡县时,你会看到那座峰顶有一圆洞的山峦,

当地傈僳人称它为“亚哈巴”,意为“石月亮”。

班车通常会在观景台停留片刻,以方便乘客拍照留念。

 

  原帖地址:

  失落的香格里拉——冬日 . 怒江 . 丙中洛

 

傍晚时分,丙中洛终于到了。临到的时候,如果司机心肠好

班车也许会在路边的观景台停下,让你拍摄怒江第一湾最后的一抹夕阳。

 

  丙中洛风景的主要载体是其周围一系列风光秀丽的村庄,以及把这些村子连接起来并一直向西藏延伸的怒江峡谷,精华在丙中洛向北到秋那桶一段,包括秋那桶的几个村子、雾里村及其附近的茶马古道、重丁村、石门关等,以及丙中洛向南不远的桃花岛和怒江第一湾。这些景点都分布在沿着怒江向西北沿展的公路两旁,交通还算方便,步行或搭车皆可。

  早晨已经接近八点了,太阳仍没有升起,只有远方的雪山映着对面学校昏暗的灯光。那座雪山便是有名的碧罗山,它与太子雪山和更著名的梅里雪山同属于怒山山脉,也是怒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

 

 

 

 

  终于,雪山顶上迎来了第一缕阳光,而山下的丙中洛坝子仍似在睡梦中。

  “丙中”藏语意为“藏寨”,“洛”是傈僳语”地方“的意思,藏传佛教在此兴盛时,丙中洛被信徒们尊为“甲格里拉“(意为‘飞来圣地’),周围的十大神山守护着坝子。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香格里拉”很可能就是“甲格里拉”或“雄格里拉”(丙中洛的另一个藏语称呼,意为‘兄弟之地’)的误传。

 

 

 

  贡当神山,又名“巴拉生更格布”,丙中洛的十大神山之一,地位仅次于高黎贡山主峰噶瓦卡普。“贡当”藏语意为“雪狮子”,因山形似狮且裸露大片白色山岩而得名,据说山崖中羊脂玉含量丰富,当然,一般认为当地人所称的“羊脂玉”其实是大理石的一种。

 

 

 

  原帖地址:

  失落的香格里拉——冬日 . 怒江 . 丙中洛

 

上午九点多的丙中洛小镇,阳光逐渐驱散了朦胧。

 

 

薄雾中的小镇边缘,马儿悠闲地吃着草。

 

  颇有些名气的德拉姆客栈,与上面的德拉姆酒吧同属一个老板——德拉姆.蚂蟥,他同时在丙中洛提供各种旅游服务。

  记得在田壮壮的那部片子中,“德拉姆”似乎是马帮中一匹小马的名字。

  “2003年4月,田壮壮导演带领21人的纪录片摄制组,行程32天,沿途纪录了茶马古道怒江流域段马帮及在此区域内原住民之生活。本片沿着马帮行进的道路,在云南西部怒江州的丙中洛乡到西藏的察瓦龙乡的怒江河谷里游走,用摄影机展现了不同民族的生存状况。记录这条河谷中的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形态,并且展现了一百零四岁的老妇卓玛用才、扎那桶村村长陈忠和他年仅七岁儿子“大耳朵”、年轻喇嘛李小斌、年轻貌美的藏族女代课老师的故事。本片的片名《德拉姆》,藏语意思是“平安仙女”。”——引自记录片《德拉姆》介绍

 

 

 

 

由丙中洛沿公路向秋那桶方向漫步,雾气仍在阳光中留恋着不肯离去,春夏的绿与秋冬的黄斑斓交错。

 

  原帖地址:

  失落的香格里拉——冬日 . 怒江 . 丙中洛

 

远方,雪山掩映着蓝天,仿佛正在后面悄悄护卫着坡上的白塔。

 

 

重丁村,是丙中洛较早开发的村落,远远就能看到村里最高最醒目的建筑——教堂。

传说这里的葡萄酒很不错,当年传教士留下的种子在此繁衍生息

相伴葡萄的还有同样来自法国的板栗。

 

 

村里天主教堂通常都是铁将军把门,唯一的钥匙便握在丁大妈手中

普通游人进去看看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了。

该教堂在“※※※”期间被毁,1996年在原址上重建,但规模已远小于过去。

 

 

教堂大门建筑中西结合,在雪山的衬托下分外醒目。

这里的主要居住着怒族和藏族,宗教信仰丰富,天主教

※※※新教、藏传佛教以及原始宗教,目前相对和谐地共生着。

 

  原帖地址:

  失落的香格里拉——冬日 . 怒江 . 丙中洛

 

教堂不远处,便是藏传佛教的白塔经幡。

藏传佛教于1490年传入丙中洛,是最早传入丙中洛的宗教

曾在此先后修建了日扯寺、香巴拉宫、巴玛拉宫、福禄拉宫、普化寺等寺庙群

还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后来逐渐衰落。

 

 

尽管已是冬季,但这里的油菜花仍旧绽放。

 

 

路旁的庭院中,两只狗狗懒洋洋地睡在阳光里。

当地人,无论傈僳族、怒族还是藏族,都对狗十分尊敬

不杀狗也普遍不食狗肉,至今怒族人家新年做的第一顿饭都要先给狗分出一份来。

 

 

沿着怒江漫步,这里的色彩仍如初秋,丝毫见不到北方冬天那般凛冽的气息。

正是这条江,在二战中将缅甸方向的日军阻挡在西岸

保障了大半个云南省及其身后的大西南的安全,直到抗战胜利,日军始终无法越雷池一步。

 

  原帖地址:

  失落的香格里拉——冬日 . 怒江 . 丙中洛

 

怒江水流湍急难以行船,除了铁索桥外,古老的溜索仍是通行两岸的主要交通工具。

 

 

溜索前,他们会在手中握一把草,以减轻铁索对手掌的摩擦,避免手受伤。

 

 

即使对当地人来说,溜索也远非安全,每年都有不慎落江丧生者

尤其是到了节庆日,人们常常喝得烂醉,落索事故就更多了。

 

 

石门关,当地人称为“纳依强”,意思是神仙难通过的关口

它是丙中洛到秋那桶的必经之地,绿色的江水旁悬崖峭立,真如雄关隘口。

 

  原帖地址:

  失落的香格里拉——冬日 . 怒江 . 丙中洛

 

丙中洛到秋那桶的公路去年才通,以前都是坎坷的土路,20来公里徒步要走5个小时左右。

 

 

秋那桶是怒江在云南境内最北端的一个村落,距离西藏不过二十公里。

 

 

这里多信奉天主教,村里的教堂也是公路的终点,由此往后再无公路。

 

 

这里的居民包括怒族、傈僳族以及藏族。随着公路的开通

不久前国家供电线路连了进来,村民们不用再自己发电了。

 

  原帖地址:

  失落的香格里拉——冬日 . 怒江 . 丙中洛

 

噶干堂小学,位于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的边界附近

是云南最为偏远的学校之一,也是我们国家义务教育体系的末梢。

学校周围早已没有公路,来回都只能徒步,并翻越若干个山坡才能到达。

 

  

这次给孩子们带来些国外的糖果,校长在为他们发放。很有些遗憾,其实相比食品

如果能带些文具来更好,后者才是他们更需要的,学生门的书包等也都是外界捐助的。

 

 

临别时再看一眼老师们简陋的办公室,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再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用同伴的照片)

 

  原帖地址:

  失落的香格里拉——冬日 . 怒江 . 丙中洛

 

从秋那桶回程多为下坡路,走起来并不费力。按季节此时已是冬天

眼前也零落着出现了一簇簇红色和黄色,但主体基调仍是绿色。

 

 

几段坡度最大的盘山路走完后,一座石桥在眼前展现。它不但是当地的重要地标

也是微面载客的收费标准——由丙中洛到此,每人10元,从此再到秋那桶,就要再加5元。

 

 

临近石桥,几所孤单的小木屋后,盘山道路一分为二

右上方仍是通往秋那桶的公路,左前方则是通向那恰洛峡谷和西藏的土路。

 

 

路边,人们仍沿用着古老的水力磨房。

 

  原帖地址:

  失落的香格里拉——冬日 . 怒江 . 丙中洛

 

著名的怒江第一湾,拍摄于下午三点多,阳光已无法完全覆盖江心小岛

一般认为拍摄第一湾最好的时间在下午两点钟之前。

 

 

另一处著名的怒江大弯——桃花岛。远眺桃花岛,除了不合时宜的几根电线,一切都好。

 

 

一条孤独的吊桥联结着桃花岛与外界

成为岛上二三十户人家唯一的进出通道,也使得小岛并不完全与世隔绝。

 

 

桃花岛上方,回望丙中洛小镇,除了雪山上的云,下午的一切似乎都已凝固。

远方的噶瓦卡普雪山海拔5128米,是更为著名的高黎贡山的主峰

尽管绝对海拔并不算高,但在怒江峡谷中海拔不到两千米的丙中洛的衬托下,却显得格外高大。

 

  原帖地址:

  失落的香格里拉——冬日 . 怒江 . 丙中洛

 

桃花源里的人们啊,是否还记得外面的世界?

 

 

从秋那桶石桥向怒江下游步行约一小时,便看到早已荒弃的朝红桥横跨江面

过桥之后,就是通往山脚下雾里村的茶马古道。

 

 

朝红桥与一座新的钢铁吊桥并肩而立,后者甚至可以行车

尽管要小心翼翼慢慢开过且吨位不能太重,但再看一眼旁边老桥糟朽破旧摇摇欲坠的桥板

走在新桥上的感觉简直像通往天堂。

 

  原帖地址:

  失落的香格里拉——冬日 . 怒江 . 丙中洛

 

通向雾里村的古道就是在几乎垂直江面的石壁上生生凿出来的

前人的毅力与决心让后人无法不发自内心惊叹。

记得在《德拉姆》中,通过这段道路是影片最震撼人心的场景之一。

 

 

村里的孩子们上下学都要在这段石头里开出的缝隙中跋涉

脚下是深不可测的怒江水,稍不注意就可能失足。

 

  

  最狭窄的一段石缝中,几名当地人扛着建材轻车熟路般穿过,似乎对此早就习以为常。当年,不知有多少骡马在此进进出出,当它们相向而行实在无法错开时,往往执行茶马古道上古老的比价规则,价低的牲口和货物被推下悬崖,损失则由价高一方来赔偿。

 

 

(为了轻装,这次只带了17-40L加SIGMA 10-20,远处明显够不着

这张是从40端截下的,差不多100%了,分辨率就差一些)

 

游记故事仍在连载中,更多内容请关注论坛原帖。

  原帖地址:

  失落的香格里拉——冬日 . 怒江 . 丙中洛

丙中洛(1)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