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色频道头条 > 细数青岛那些美到极致的老建筑

细数青岛那些美到极致的老建筑

色影无忌
leicam7
Sure
2011-08-12

 

  要了解一个城市的建筑,首先要了解其历史沿革。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并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借条约》。从此,胶澳沦为德国殖民地。

  1914年11月,日本趁德国发动一战无暇东顾之机,取代德国,侵占胶澳,进行军事殖民统治。

  1922年12月,中国收回胶澳,开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等同直辖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1945年9月,※※※政府收回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并改属山东省省辖市。

  1981年,青岛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4月,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10月15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青岛短短的百年历史,其间三次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经历了屈辱的一页。如今,青岛以崭新的面貌焕发着勃勃的生机。而帝国主义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则成为了凝固的历史,被基本完好地保存下来。据不完全统计,青岛至今仍存有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等28国风格的建筑千余处,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青岛西部城区一角

 

 

太平角一路1号,西班牙式建筑

 

太平角一路3号,英国乡村式别墅

 

 

 

  栈桥是与青岛同龄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青岛百年沧桑。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海滨,青岛湾北侧,北端与中山路成一直线相连。

  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893年竣工,最初是为李鸿章来青岛巡视所建。全长200 米,宽10米,石基灰面,桥面两侧装有铁护栏,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德国侵占青岛后,栈桥成为货运码头 。1901年5月扩建,北段为水泥铺面,并将桥面向南延长至350米,延长部分为钢架木面结构,增铺轻便铁道,以利运输。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岛市政当局扩修,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建为钢筋混凝土34排桩通透结构,桥面铺以水泥,桥身延长至440米,同时将桥面高度提高了0.5米,并在南端增建了半圆形防波堤,堤内新筑具有民族风格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定名回澜阁。

  1897年,德国强占青岛,从栈桥登陆;后日本占领青岛,德国军队自栈桥撤离;

  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日本军队自栈桥乘船离开;

  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自栈桥登陆;1945年,国民政府收回青岛,日本从栈桥撤离;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军队从栈桥登船撤往台湾。

  因此,栈桥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变迁,成为青岛的标志性建筑。著名的青岛啤酒的商标就是栈桥的形象。

 

 

 

太平角六路2号,丹麦式建筑

 

太平角老建筑上保存完好的风向标

 

太平角的建筑群

 

这曾经是解放前青岛最大的青楼之一,位于黄岛路/Yinglei 摄

 

 

曾经是风光无限好的大院,现在已是破旧不堪,等待它的是尘土、钢筋混凝土/Yinglei 摄

 

阳谷路的建筑,当年日本人霸占的地盘/Yinglei 摄

 

阳谷路

 

南海路23号,海滨旅馆旧址,德式建筑

 

 

  德国占领青岛后,为了开发城市的旅游度假功能,在维多利亚湾(今汇泉湾)修建了海水浴场即今日的第一海水浴场,并于1903年在浴场旁边配套修建了海滨旅馆。该旅馆共有三层,呈凹型布局,娱乐设施齐备,是当时中国最好的豪华假日型旅馆。每年夏天都有大量的外国人前来度假,房间需提前预订。

  日军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此处被征用为娱乐场所;后为进驻的美军征用;解放后此处曾作为海军招待所;现在则为某房地产公司的办公用楼。

 

 

 

鱼山路5号,俾斯麦兵营旧址,德式建筑

 

 

  位于现中国海洋大学院内。

  当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将青岛山以铁血首相俾斯麦命名,并在山上修建炮台和地下工事。后来用时6年在炮台西南建造了俾斯麦兵营。

  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后,此处作为日军兵营;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此处又作为北洋军队的兵营。

  1923年,康有为移居青岛,欲在此开办一所大学,却未能使北洋军队迁出,计划流产。1924年,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以此兵营为校园,创办了私立青岛大学,自任校长,蔡元培及黄炎培等人为董事。

  1929年,国民政府决定成立国立青岛大学,接收私立青岛大学校舍,杨振声为校长。时梁实秋,闻一多,沈从文,方令儒,陈梦家等在此认教。

  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改组为国立山东大学,新聘老舍,洪深,孙大雨,童第周等认教。当时是山东大学的一个鼎盛时期。早期的罗荣桓及后来的臧克家皆出自这个校园。

  抗日战争开始,山东大学南迁,青岛沦陷后这里再次成为日本军营。1945年日本投降,这里却又成为美国海军的军营。1948年,美军归还校舍,山东大学复校。

  解放后,山东大学经过了几次调整。工农医三院分离,艺术系并入南京艺术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只有地质和海洋等系未迁。后地质系成立学院迁离青岛。俾斯麦兵营遂成为山东海洋学院的一部分。山东海洋学院后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现在是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家教委直属重点院校之一。

 

 

金口一路的老楼,有岁月久远的雕花铁门

 

安徽路5号,德式建筑

 

  位于安徽路与广西路交界处。1899年,德国在胶澳设立德意志帝国邮局,后建成邮电大楼,为三层带塔顶的楼房,经营邮政,电报,电话等业务,还发行邮票。1914年,日本接管此处,作为野战邮局。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在此处设青岛电讯局,首任局长即后来成为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现为青岛邮政的电报营业厅。

 

 

 

 

  右边带塔顶的建筑位于中山路72号,建于1921年,最早是德国商会所在地,此后成为青岛商会,渔会和浓会的办公场所。解放后,这里相继成为青岛工商联和各民主党派的办公楼。现出租为商业店铺。

  左边带塔楼的建筑位于河南路与曲阜路口,文艺复兴式设计,崂山花岗石墙体,上世纪30年代是金城银行用楼。解放后,这里相继作为青岛市某医院和银行的办公楼。 

 

 

湖北路17号,德式建筑

 

  位于中山路与湖北路路口。建成于1901年,为德国水兵俱乐部。该建筑主楼两层,地下室一层。有塔楼和木结构走廊。建筑中心是一个大厅,二楼观众席可容500人。1907年这里开始营业性电影放映。日本两次占领青岛期间,这里作为日本侨民协会驻地,具有准军事功能。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这里成为了美国海军俱乐部。现为共青团青岛市委办公处。

 

江苏路15号,青岛※※※堂,德国古堡式建筑

 

  建于1908年,由德国路德会(柏林教会)建造,故又称路德堂。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钟楼高36.5米。钟楼装置德国1901年制造的机械大钟,每半小时报时一次,现仍走时准确。从钟楼窗口可尽览海景。教堂内可容千余人做礼拜。现对外开放,门票3元。

 

从观海山看江苏路※※※

 

 

浙江路15号,圣弥爱尔天主教堂

 

  始建于1931年,1934年完工。双塔楼设计,高60米。建筑面积3200余平方米。中心大堂高18米,面积1900平方米,穹顶及周围有彩色圣像壁画,窗户有圣经题材的彩绘玻璃。内部曾有亚洲最大的管风琴,※※※中被拆除。塔顶4.5米高的十字架在※※※中也曾被拆除,现复原。教堂现礼拜日之外对外开放,门票5元。

 

观象二路1号,圣保罗※※※

 

  位于观象二路与胶州路口。始建于1939年,1941年建成,由俄国建筑师设计,仿罗马风格建筑。建筑面积1480余平方米,红清水墙砖,花岗石勒脚。礼拜堂高12米,可容300余人礼拜。方型钟楼,顶立十字架。为青岛现存三大教堂之一。

 

圣弥爱尔大教堂背面

 

龙山路26号,迎宾馆,德国古堡式建筑

 

 

  位于信号山南坡。始建于1903年,1908年建成,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建筑是为德国驻胶澳总督所建的官邸,俗称“提督楼”(德国总督相当于中国地方军队的最高武官--提督,故名)。该建筑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 因建筑材料大量采用青岛优质花岗岩,故又称“石头楼”。

  “提督楼”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楼高30余米。该楼设计十分精美别致,那不对称的平面,粗重的花岗岩,高坡度的楼顶,超过60厘米厚的墙身,窄小的窗户,都是德国建筑特有的风格。楼上的凉台均建于南侧,楼门开于西侧,从而形成外观舒展优美,粗犷华贵的德国建筑风格。 楼内的装修异常豪华。楼分四层,底层为半地下房间,原为仆从及膳食用房。 由西门进入即到二楼,有过门厅、中厅、会议厅、会客厅、跳舞厅等。 三楼为总督卧室和办公之处。四楼有部分卧室和其他用房。房间内部装潢陈设富丽堂皇, 地板都拼为人字形,护墙板上都有精细的雕刻。内藏1876年德国生产的钢琴,重达一吨的大型水晶紫铜吊灯似花苞待放。室内壁灯上镶有各种颜色的玉石,闪闪发光。 卧室内的墙面皆用淡雅的绫子裱糊。建筑所用钢材均为德国克虏伯公司优质钢材。建筑周围建有地堡和通讯地堡。

  大楼建成后,成为历任胶澳总督的官邸。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强占青岛后,“提督楼”成为日本守备军司令部的官邸。 1922年我国收回青岛后,又成为胶澳商埠督办的官邸。 1925年被胶东护军使毕庶澄占用。1927年毕在上海镇压工人运动不力被张宗昌处死。此后,提督楼才开始改为专门接待宾客之用, 并于1934年正式定名为“迎宾馆”。

  迎宾馆作为青岛的“国宾馆”,曾经接待了许多国内外政要,※※※的韩复榘、汪精卫、周佛海和蒋经国曾先后下榻于此。青岛解放后, 迎宾馆成为青岛市人民政府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际友人和贵宾的主要场所。毛泽东、※※、 陈云曾先后下榻于此。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阿尔巴尼亚国家主席领导人谢胡, 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澳大利亚总理希尔都曾先后下榻于此。 1957年毛泽东曾在此度夏并与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召开中央※※※常委会议。

  上世纪末,迎宾馆曾出租为饭店和办公楼。现被青岛市政府收回作为博物馆和旅游景点。门票10元。

 

 

 

迎宾馆里美观的小吊灯

 

临淮关路上不知名的老房子

 

常州路25号,欧人监狱旧址,欧洲古堡式建筑

 

  建于1900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对中国人和欧洲人实施不同的法律,犯人也关押在不同的地方。欧人监狱则专门羁押被判徒刑或受拘禁处罚的欧洲人犯,由租界法院管理。

  欧人监狱同古代欧洲监狱一样,是一片以古堡式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群,其楼墙面宽广,窗户极小,有尖型红色塔楼,塔楼中为47级旋转式扶梯,看守人可在塔顶监视整座监狱。这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一处欧洲古堡格局的监狱建筑。欧人监狱后来成为关押中外犯人的看守所,人们将其称为常州路看守所,由各时期统治政府的法院管理。现此处建筑正在修缮,之后将对外开放。

 

江苏路上的一所老房子

 

 

青岛老建筑房顶常见的曲线形的窗,像眼睛

 

鱼山路

 

老城区的部分建筑

 

从另一个方向看红房子

 

远眺青岛湾和汇泉湾一带的建筑

 

 

鱼山路5号,青岛中学校旧址

 

  位于中国海洋大学正门内,约建于1915年。仿德国风格建筑,墙体厚实,并建有塔楼。
  1914年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后,大批日本侨民随之来到青岛,多时达三万余人。为解决子女的上学问题,在青岛建立了小学和中学。青岛中学校只招收日本男生,学生来自青岛,济南,北平,上海等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人基本都被遣返回国,该处校舍遂闲置。国立山东大学复校时,因原校舍为美国海军占据,就先征用了此处校舍。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原青岛中学校主楼被命名为“六二楼”,以示纪念。

 

山海关路17号,元帅楼,日式建筑

 

  约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为日本伊藤忠株式会社支社长的住宅。建筑外墙用日本运来的瓷砖贴面。院中有竹林和鱼池。与第二海水浴场仅一路之隔,可看海听涛。解放后,新中国十大元帅中的六位曾在此住过,因此得名“元帅楼”。在此居住时间最长的是毛泽东的前夫人贺子珍。※※※也曾住过这里。

  八大关别墅区因为风景优美,建筑风格各异,因此成为年轻人婚纱外拍的首选地点。尤其是周末,每处别墅前都有成群结队的拍婚纱照的人。楼下与时拍的别墅一角就是这里。

 

鱼山路的老房子和马牙石路面

 

 

这是鱼山支路的马牙石路

 

肥城路马牙石路面

 

常州路9号,德国邮政代理处旧址,德式建筑

 

沂水路9号,海军营部大楼旧址

 

  始建于1899年,有罗马式圆顶和哥特式尖顶。最初设计为迪特里希路海军官邸。曾是德国驻青岛海军第三营营部。木制的明廊兼做阳台,楼房正中是宽敞的楼梯厅堂。书房、交谊室和客厅设在一楼南侧,西面是餐厅,旁边靠北是厨房和餐具室。主入口设在东面,其后的塔形附属建筑内是供仆人使用的楼梯。二楼有三间卧室、一间宽大的衣帽间及更衣室和浴室各一间。杂役人员住在阁楼上。
  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此处移交铁路局使用。现为办公用楼。

 

 

康有为故居/避风港 摄

 

  始建于1899年,为三层德式砖木结构建筑,时为德国总督官邸。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此处作为胶澳教育会。1917年,因戊戌变法失败而长期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来到青岛,被安排住在此处。该建筑位于鱼山东麓,可临窗观海,康有为对此处非常满意,后出资购下此处定居,直至1927年3月病逝。

  1986年该建筑作过维修并对外开放,其时86岁高龄的康有为弟子刘海栗来青时,亲笔为康有为故居题词,并为康有为墓撰写了碑文。现经过第二次维修,作为康有为故居陈列馆重新开放。维修后的建筑外观与旧时略有不同。

 

黄海路12号,花石楼,欧洲古堡式建筑

 

  建于1930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一大批俄国人来到青岛定居,这些俄国人中有的颇为富有。该建筑就是一位俄国公爵所建的别墅,位于八大关海滨的一处岬角,三面环海,位置非常优越。主体三层,塔楼五层,顶层为观海台,是以俄罗斯风格为主,融合了希腊和罗马式风格以及哥特式风格的古堡式建筑。由于楼体使用花岗岩,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故称“花石楼”。

  英国驻青岛领事馆升为总领事馆后,购下该建筑,作为总领事的官邸。曾被日本占领者没收,后发还英国总※※

  解放前,※※※特务头子戴笠曾在此住过。1949年4月,解放军攻克南京,蒋介石来到青岛,请求美军支援,当时就在花石楼住过一段时间。因此,该建筑还有一个别称,叫“蒋介石公馆”。

  解放后,花市楼先后归属青岛疗养院和机关事务局。陈毅和董必武曾住过这里。

  该建筑现为沿海旅游景点之一,对外开放。门票5元。 

 


中山路216号,胶澳商埠电汽事务所旧址

 

  位于中山路北端五条道路交会处。始建于1914年。占地面积为305.33平方米。砖石结构。平面呈L型,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4层古堡式塔楼,建于德占时期;北部为20年代增建的三层德国三段式办公楼。南北建筑风格相同,花岗岩大蘑菇石砌基,黄色拉毛墙面,北部平顶,南部上有绿铜皮复顶的尖塔。正门东向,半圆石条凸石嵌门边,内为鹅卵石和花岗石边组成扇形装饰,四层塔平台檐台有蘑菇石饰边,石条嵌外墙门窗套,建筑格调古朴典雅,庄重大方。

  1900年5月,青岛市区第一次用电照明。1914年11月日占青岛后,即组织电灯管理委员会,接管德国资本的电灯厂,于12月12日恢复发电。次年的1月1日,日本人将电灯厂改名为青岛发电所,隶属于青岛日本守备军递信部,直到8年后交还给接收胶澳的中国北洋政府。

  1922年12月10日,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发电所和其发电工厂,命名为胶澳商埠电汽事务所。

解  放后,此处建筑为电业局使用。20世纪90年代,此楼出租,先后开过饭店和银行。现空置。

 

 

观海一路上的老建筑

 

秋天的公主楼

 

 

中山路93号,交通银行青岛分行旧址,罗马式建筑

 

  建于1929年。交通银行是旧中国四大银行之一,1923年在青岛设立分行,后在中心商业街中山路建造了银行大楼。建筑高大宏伟,正面一排壮观的罗马式廊柱,顶部有精美的花饰。一楼为宽敞的营业大厅,地下室则是钢筋混凝土浇注的金库。当时的中山路是青岛的金融中心,各大银行都齐聚此处。

  青岛解放后,该建筑作为中国建设银行的营业大楼,一直沿用至今。

 

 

馆陶路7号,麦加利银行旧址,英式建筑

 

馆陶路5号,汇丰银行旧址,英式建筑

 

  建于1917年。1912年,英国汇丰银行在中山路(时称斐迭里街)设立了分行,后在馆陶路修建了这座银行大楼。该建筑为典型英国建筑风格。当时馆陶路上的多为日式建筑,因此这处英式建筑很是别具一格。

  当时的汇丰银行银行大楼内还有万国储蓄会,美孚石油公司,德华银行等美英德葡多国商贸金融机构,是名副其实的国际经贸综合“写字楼”。

  现该建筑为一家饭店。

 

浙江路9号,张勋宅第旧址

 

  该张勋就是中国历史上号称“辫帅”,制造复辟的人物。1899年,张勋任清军总兵,1911年任江南提督,为革命军所败。辛亥革命爆发后,清王朝被推翻,大批逊清官贵逃离京城,寓居青岛。张勋也在青岛购地,建了一处宅第,与逊清遗老们往来。后来演出了“张勋复辟”的闹剧。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适逢张勋病故。※※※青年会在青岛建立分会,遂买下张勋宅第,并加盖一层,作为会址。解放后,这里曾经先后作为十二中和教师进修学校用楼。现为一家饭店旅馆。

 

 

青岛老街上的德国古力盖

 

  青岛人把街道上的下水井叫做古力,据称是德语的发音。很多老街上的古力盖还是上世纪初德国制造的,有百年历史了,但还在正常使用,质量完好。这些德国古力盖原来集中在德县路和肥城路一带,大学路也有。但随着天主教堂周围的拆迁改造,一些道路被翻新,这些古力盖也越来越少。最近听说教堂周围的古力盖已经不翼而飞了

 

郧阳路33号,孔祥熙别墅旧址

 

沂水路3号,Gelpcke亲王别墅旧址,德式建筑

 

青岛路1号,德国领事馆旧址,德式建筑

 

 

黄海路上风格独特的建筑

 

山海关路上的老建筑

 

朝城路2号,德华大学旧址

 

  建于1909年,青年艺术派风格建筑。德国占领青岛之初,殖民当局主要致力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防御工事的构筑。其后青岛作为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贸易中心初具规模,当局开始积极实施德国的文化政策,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在租借地设立一所大学。

  1909年,德国联合清政府开办的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开学,是为青岛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因为和德国合办,也称德华大学。又因校址在黑澜,故又称黑澜大学。开办经费主要由德方出资,实际上经办权在德国人手中。

  德华大学面积很大,东起现在的鱼台路,南至海滨,西到汶上路,北接贵州路。设有教学楼,礼堂,宿舍楼,实验楼,实习工厂,教师宿舍和大小操场。照片系当时的教学楼。

  德华大学设本科和预科。预科相当于中学,学制6年;本科设法学系、工程系、医学系和农林学系,学制4-6年。德华大学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可与当时德国本土相提并论,一些享誉国际的学者曾在该校任教。学生则来自全国各地,也有海外华侨子弟。1912年,有26位德国教师与6位中国教师任教。到1914年在校学生达400余人。

  德华大学为当时的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德华大学停办,并搬迁至上海,与德国在上海开办的同济医学专科学校合并,改称同济大学。

  德华大学旧址部分建筑现为青岛铁路分局办公用楼。

 

 

  青岛是建在崂山余脉上的一座城市,地势起伏,多丘陵,因此有很多石阶路。这些石阶路依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幽深清净,也是老城区的一道风景。

  这是位于江苏路上的一条石阶路

 

 

 

  广西路37号,侯爵饭店旧址,也就是现公安局市南分局所在地去年将拆除了几十年的圆形塔顶又复原了。这是复原前

 

复原后

 

龙口路上的老房子

 

浏览更多图片和参与讨论请点击论坛原帖:色影无忌网友leicam7   《画说青岛老建筑》

 

 

 

11月(30)
4月(12)
\"(1)
为全国(1)
之一(1)
城市(180)
建筑(205)
政府(2)
殖民(1)
那些(1)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