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色频道头条 > 探秘敖鲁古雅最后的狩猎部落

探秘敖鲁古雅最后的狩猎部落

摄影之友
摄影之友
Sure
2011-08-22

 

  这里原始、深邃,是一个属于精灵的世界,一个森林的王国。在大兴安岭深处,使鹿鄂温克人还固守着古老的放牧驯鹿的方式,饲养着中国惟一的驯鹿种群,他们在大山和新居之间穿梭,在原始生活和现代文明边际徘徊。由于玛利亚·索在族群中的威望,也因着她对本民族传统与文化的坚守,被媒体冠以酋长之名,她淡然地看着这变化的时代,悄然流逝的光阴中那鹿铃声渐渐远去,这片森林还会属于他们吗?

 

驮着物品的驯鹿穿行在茫茫林海 F4,1/125秒,柯达135彩色负片100

 

玛利亚·索固守着,也似乎无奈着,因为她知道,时代变化中,鄂温克人的选择也变了F6.3,1/250秒,ISO250

 

  森林中植被茂密,没有明显的路,若隐若现的小道有数条,许多的岔路,若没有猎民点上的人领着,在没有太阳的森林里很容易迷失方向。为了方便山下的人找到,猎民们还是按传统砍路标,就是在树上削下一小块树皮。极目望,到处都是树,真是一片茫茫的林海啊!现在通往大多数猎民点的基本是柏油路,但是去玛利亚·索的猎民点需要走百十来里的土路,土路狭窄崎岖,有时宽度只容一辆车身,两旁的树木显得格外高大,城墙般矗立在路的两侧。今年春天我去的时候刚刚下过雨,绿色格外绿,黄色也格外黄,树叶被雨水洗得清丽醒目,焕发着盎然的生机,地上的水潭倒影着色彩斑驳的树影。偶尔,林子被斜射下来的光线打亮,白桦树明黄色的树叶瞬间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从绿色的背景中脱颖而出。有人这样写道:这里原始、深邃,是一个属于精灵的世界,一个森林的王国,雀跃与欣喜,没有任何言语可以准确形容看到的景象,那就是一个不真实的魔幻世界。

 

 

撮罗子又称“斜仁柱”或“撮罗昂库”F8,1/100秒,ISO200

 

  依稀听到了鹿鸣声,猎民点就在前方。一走近,就听见猎犬狂叫,不知是欢迎还是威胁。这片林子的树早已被砍倒,分布着5顶帐篷,还有“斜仁柱”(当地人叫撮罗子)。幸运的是鹿群都在,灰色的,约有上百头。真不敢相信,来到了这里——森林深处古老神秘的使鹿鄂温克的营地。

  穿布拉吉的部落酋长
玛利亚·索的年纪是模糊的,和她的家园一样,森林和驯鹿在哪儿,她的家就在哪儿。“玛丽亚”这个名字是在教堂里取的,鄂温克人既信仰萨满教也信仰东正教。玛丽亚·索出生在阿龙山的原始森林里,人们推算她大概90岁左右,因为使鹿鄂温克人没有日历,也没有属相,玛丽亚·索也不知道自己何年出生,她的年龄是以其他人作为参照得出的,所以玛利亚·索的年纪是模糊的,和她的家园一样,森林和驯鹿在哪儿,她的家就在哪儿。

  每次见到玛丽亚·索,她都是包裹着头巾,穿着俄式“布拉吉”,没见过她穿现代样式的服装。她总是坐在地上,神情慈祥和蔼,见到外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似乎早已习惯了生人的好奇眼光。有时候笑笑,话不多,只说鄂温克语,她不说汉话。老一辈的鄂温克人还会说些俄语。

 

 

迁徙途中,玛丽亚·索同其他女牧民小憩的情景F5.6,1/1 125秒,柯达120彩色负片100

 

  玛丽亚·索热爱森林,离不开驯鹿。2003年政府进行生态移民时,让大家投票选择去向,敖鲁古雅乡231名鄂温克人按了手印,只有她没有按,与追随她的猎 民一起回到了养育鄂温克人的大森林里,继续过着游牧的生活。因为她的坚持,猎民点尽可能保存下了鄂温克的风俗文化。她对森林非常了解,驯鹿什么时候在什么 地方找苔藓吃,只有玛丽亚·索最清楚,她能指挥猎民点上的猎民准确地找到它们,把它们撵回来。猎民都听她的,德高望重的玛丽亚·索成了猎民点上的“点 长”。后来,外面的人称他们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于是玛丽亚·索就被媒体变成了“部落酋长”。

 

有客人来何协就拿出心爱的口琴,在酒后的微醺中吹奏 F6.3,1/250秒,ISO250

 

  玛利亚·索的父亲也是猎人,这让她从小练就了打猎的好本领。年轻时的玛利亚·索高个头,漂亮而且利落。她比去世的丈夫拉吉米小12岁,是拉吉米的好帮手,丈夫打中的猎物,都是由她带着驯鹿运回家中。拉吉米是个性情温和的人,总是笑笑的眯着小眼睛。有他在猎民点,来客总会得到细心的关照,也常常会有惊喜,你会收到他的礼物,比如一只桦树皮剪出的小鹿,一个桦树皮盒,甚至是他刚刚打好的猎刀。这个传统也传给了儿子们。拉吉米去世后,玛利亚·索不仅承担起家族的重担,还把原来拉吉米在族里的威信和责任共同承担起来。

  玛利亚·索一生勤俭、细心,是她真正用心保留了很多本民族特有的财富,其中包括狩猎所获得的野生动物制成的标本,祖辈遗留的工艺器皿,她还采集了很多草药。每天忙完该忙的事之后,她还能亲手一针一线地用鹿皮做一些手套、小挎兜、首饰包等用品。做针线和烤列巴都是她的绝活,她烤制的焦黄的大列巴吃起来甘甜香脆。

 

 

 

  玛丽亚·索家撮罗子旁的装粮皮口袋,鄂温克语“伊克维亚”(下)和“玛鲁”神圆皮口袋供器(上) F8,1/60秒,柯达120彩色正片64

 

  永远的森林之子
森林中的玛利亚·索啊,也许有一天不得不彻底告别熟悉的生活,可是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走远,还是会留在森林边上。

  玛利亚·索痛恨夺去她两个孩子生命的酗酒行为,酒也夺走了她很多族人的性命。大儿子何协上山就是因为两个弟弟的早逝。二儿子何英刚是一位族人公认的好猎手,因为酒后下河捞鱼不幸溺水而亡;小儿子何醒军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后当了乡兽医站兽医,二哥去世后就常年在山上帮老母亲,也爱喝酒,几年前因心肌梗塞去世。两个孩子都因酗酒而去,给玛利亚·索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哥俩的音容笑貌印在这片额尔古纳河和贝尔茨河交界处风景优美的山林里,所有认识他们的人都惋惜不已。现在何协常住山上,有客人来,聊得投缘,喝得投缘,他就会拿出口琴,带着淡淡忧伤的口琴声飘荡在树梢,吹得别人哭了,最后他自己也哭了。

 

山上有6个猎民点,养鹿的猎民有12户,20口人。不过,这个人数和户数可能每年都有变化 F4,1/60秒,ISO100

 

  现如今,世界变了,环境变了,鄂温克人赖以生存的森林基本与他们分离,不能打猎了,枪支早已经被收缴,猎人们原来熟悉的生活方式已逐渐远去,他们拥有的关于森林的丰富知识、世代传下来的经验没有了用武之地,他们作为猎手的技能仿佛一夜之间完全无用了,他们在新的世界面前感到茫然慌张。他们站在历史转变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看不到未来的方向。在外人的眼里,他们酗酒,也许只有烈酒才可以给他们暂时的安慰?使鹿鄂温克近20年来,很多青壮年因为酗酒而身亡。如果以前喝酒是为了驱寒壮胆和在节日里助兴,那么现在,喝酒更多的是为了排遣寂寞,他们用喝酒来打发时间、麻醉自己,掩饰着内心的痛苦。

  现在的年轻人读书了,许多人不再驯养驯鹿了,鄂温克人的传统文化已经很难再延续。玛利亚·索对此保持着沉默。森林中的玛利亚·索啊,也许有一天不得不彻底告别熟悉的生活,可是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走远,还是会留在森林边上。不管有没有猎枪、不管有没有驯鹿,鄂温克人是永远的森林之子。
 

玛利亚·索的大儿子何协是割鹿茸的好手 F3.2,1/200秒,ISO200

 

玛丽亚·索外出返回猎民点,闻讯赶来的侄女索玉兰上前搀扶姑姑F5.6,1/125秒,柯达135彩色正片100

 

鄂温克人自制的雪板

 

烤列巴是玛利亚·索的绝活

 

原文地址:http://fotomen·cn/2011/08/shoulie/

 

东北(37)
大兴安岭(25)
探秘(8)
敖鲁古雅(1)
狩猎(3)
部落(2)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