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色频道头条 > 前清打狗英国领事馆

前清打狗英国领事馆

半路
烟斗祭司
2008-06-25

前清打狗英国领事馆
  古迹位置:高雄市鼓山区莲海路18号侧
  古迹等级:第二级



       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之役后,天津条约订定,除旧五口外,清廷增开台湾等地为商埠。咸丰十年(1860年)北京条约订定,在同治元年(1862年)选沪尾开关,且设置领事馆。隔年鸡笼开关,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打狗与安平也正式开关。打狗开关后,英国的商务活动最为积极,在口岸分建仓库、办事处,以促进商务活动。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英国驻台湾副领事馆,正式由澹水迁至打狗,此后半年,英国领事馆是设在邓德洋行的鸦片卸货船德奈号(Ternate)上。同治四年(1865年),英领事馆自德奈号船迁至哨船头山丘东侧的民房。同年八月,天利行(MacPhail & Co.)于哨船头小山上起造的洋楼虽然完工了,本要承租为领事馆,却因条件未谈妥而搁置。

同治六年(1867年),英国署领事贾禄(G.Carroll)向天利行承租其洋楼。此后英国领事馆乃设于此港口形势险要的打狗山哨船头山顶,掌理海关税务工作,积极发展商务。此馆之设立,也促成英商贸易量的大幅成长。这个领事馆是外国人在台湾建造正式馆舍的第一座,而此馆的出现,开启日后台湾洋楼建筑的发展。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订定后,日本佔领台湾,外商贸易受到严重威胁,英国于宣统二年(1910年)撤走打狗及安平领事,只留下澹水领事。打狗领事馆建筑便为日人所有。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红色砖造建筑矗立山顶,目标突兀,为防空袭,便以水泥浆涂抹伪装。台湾※※后,领事馆建筑被充作气象测候所,机能完全改变。民国六十二年(1973年)测候所搬迁,成了无用的空屋。民国六十六年(1977年),遭颱风严重侵袭,整外,其馀泰半倾塌,西向立面几乎全毁。民国七十三年(1984年)修护后,才成了今日面貌。

心得:今日我们所见的古蹟都是经历长时间的考验也经历了人为的破坏和大自然不可拒抗等因素最后留存下来的建筑只能透过许多的文献、文字、图片来检视古蹟的点点滴滴但是只靠这些文字、图片及文献记载是无法一窥全貌的。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古蹟都是具有独特性的每一个能够保存下来的古蹟可以说都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最能详实的表现及反应出当时的历史文化及风俗民情因此古蹟极具保存的价值。当我们看到那富有古老神秘色彩的红色砖楼外型典雅高贵的建筑物时心裡顿时联想起那时守卫在这裡的士兵用他们的生命抵抗着外敌入侵时英武勇勐的情景。当我们走进屋内严谨却不失机要性的建筑令我们对洋人有着崇高的敬意那斑剥的红牆向我们诉说那当时的华丽一点不受到岁月的侵蚀。一步一步走进陈列室心情也越来越凝重了起来因为英法联军跋扈迫使手足无措的清廷政府签下了不平等条约切割了中国的领土也佔领了台湾。这是历史的沉痛也是国家的耻辱。


古迹里面陈列了很多相关的东西有照片、模型、书本……等看到了这些照片就像看到了高雄之前的样貌难以想像百年后的高雄却是如此的繁华高楼大厦的林立和大街上车水马龙的车子。不过科技造就了繁华也带来了相当多的问题空气污染、噪音……等都是科技难以弥补的生在这时代的我们真想去体会昔日的高雄现在只能透过照片去想像了。

当我们进入领事馆陈列室看到馆内陈列许多旧时的模型、和挂报可从中了解领事馆的原貌和地形图也让我有不同时空,但能体会当时的人、景、物领事馆的建筑构造方法以外部为砖牆构造、内部为木构架主要建材以红砖、木料、土块、灰浆、石材领事馆的建筑形式基本选择在高雄港口北岸的打鼓山上基地高度离水面约三十公尺东侧、西侧及南侧皆临陡峭的悬崖北侧连接鼓山。领事馆坐已朝南形成背面靠山、三面环水之形势正南对岸为旗津山与山上的灯塔遥遥对峙共同扼守高雄港口形势险要。就视野而言东可俯瞰高雄港西可远眺台湾海峡。

环顾四週发现那以前在日据时代曾被轰炸的体无完肤的照片原来被挑起的战火是不需要太多历史的考量一但想要完成目标就算是牺牲一些历史悠久的古蹟也在所不及就在我触摸那曾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而漆上大量水泥的外牆触目的是那炸弹的碎片所切割的伤痕还在经过后人巧手般的修筑虽然大致已恢复它应有的原貌但历史的伤痕是永远无法抹灭的。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