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色频道头条 > 【原创】塔克拉玛干沙漠八百里驴途杂记(5)

【原创】塔克拉玛干沙漠八百里驴途杂记(5)

eagler8
烟斗祭司
2008-04-14

第三天(08年1月10日)

早上9点30分起床(新疆天还没全亮),十点多开始给骆驼装穿越物资,也称捆骆驼,算是技术活,加上帮忙的有十多人,忙了有二个小时。光生活用水就带了二十五大桶,每桶五十升,共1250升。每只水桶都要先用铁丝加固,再分别放入麻袋里(防止被冻裂)。12点30分天色灰蒙蒙,我跟着驼队出发了。想想筹备半年来许许多多的变故与弯路,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千------迈出这一步真的难!带着尝试的念头,还有八分的不确定,抱着走到那算那走不通就回头的想法,向沙漠深处走去...,这一刻让我有些激动。顺着干沽的克里雅河床走,中午14点半休息吃午饭(GPS定位:38°27.110N 81°55.769E 海拔1163M),下午6点30分到宿营地(GPS定位:38°30.810N 81°58.459E 海拔1153M)。生平头回走沙漠,到处软软的,很是兴奋沿途忙着拍照,一拐一拐地最后一个到营地。脱下徒步鞋一看,右脚已磨出好几个水泡。行程25公里多。晚餐是“库马其”和羊肉汤。

附注:

沙漠传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汉代以前,周围有许多城廓小国,但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化进一步加剧,沙漠边缘的许多丝路古城被沙漠湮没,晋代高僧法显在《佛国记》中描述说:沙河中多有恶魔热风,遇者皆死,无一余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19世纪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探险队横穿沙漠时,差一点全军覆没。当他回忆起当时探险经历时说道:“这不是生物所能插足的地方,而是可怕的”死亡之海“。因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埋藏着众多古城遗址和不解之谜,在以后的一百年里,还有不少英国、德国、瑞典、俄国、日本等探险家,穿梭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探幽、访古、寻宝。

“塔克拉玛干”在维※※语中是凶险恐怖的意思。它大约表述了三个意思,第一:进去出不来,又称“死亡之海”。第二:过去的家园。第三:埋藏宝藏的地方。后两者有一个美丽神话般的传说,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1959年克里雅布依为世人所发现,其声名大噪缘于一个现代“白毛男”的故事。60年代※※※期间,一名广东籍男子为避难逃进克里雅布依,成为那里唯一的汉人并在那里娶妻生子。几十年的原始生涯,使其生出满头白发,后被媒体发现广为流传,成为现代的传奇故事。

库马其-----克里雅人用面粉做大饼,他们把这种饼叫“库麦其”,这是他们现在的主食。这种饼厚五厘米左右,不用炉灶,是把沙子烧热后把饼埋在沙子里烤出来的。人少烤小饼,人多烤大饼。即使家里来了好多客人,也只烤一个饼,这张饼可能比锅盖还要大。他们至今仍很少用锅。他们的羊肉一般是在馕坑里烤,或是用红柳枝串起来在火上烤。他们很少吃蔬菜,但茯茶是每顿都不能少的。

传克里雅有七怪,其中第四怪是“馕中带馅” 吃过馕,也吃过肉夹馍,“肉夹馕”听起来就很陌生了。 午餐,库尔班给我们端来了他特制烘烤的馕———库麦其。从外观看上去,库麦其比普通的馕要厚,面积也大,直径40厘米的盘子刚好盛一个大馕。 当库尔班拿刀切开这个特制的大馕时,一股鲜香扑面而来,只见馕的中层夹着鲜嫩的碎羊肉块,和着胡椒粉和洋葱末,香气顿时溢满整个房间。库麦其烘烤较特别,先是将面和好后用手压成3厘米厚、直径几十厘米的大馕,然后在馕中塞进切好的羊肉块,最后把大馕埋在烧红的沙子里烤。大约一刻钟,香喷喷的库麦其就出炉了。

此行多为胡杨赞(07.10)。



  骆队集中



  来!照张相



  叫你卧倒呢!



  沙漠中的好伙伴!



  捆骆驼-----装货!



  克里雅第一任老乡长,当了十几年,是驼工头的父亲!



  要带的东西真是多!



  进入沙漠-----迈出这一步真的难!



  驼工库尔班和头-----买提库尔班!



  我特意带的三脚架,没想到的是-----后来的八百里行程,竟一次未用过!全部手持机!


克里雅河(5)
塔克拉玛干(8)
胡杨林(6)
新疆(268)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