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色频道头条 > 北纬78度,类文明最北端--走进北极(8)

北纬78度,类文明最北端--走进北极(8)

xiazhn
烟斗祭司
2008-07-30

离开朗伊尔宾二,三十公里,到了一片叫Coles Bay的海湾边,或者说是Isfjorden海湾向陆地凸出来的一部分。从地理位置上看,Isfjorden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比较明显,在和Coles Bay交界处,温度较高的海水流入Coles Bay的东半不,于是形成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浮冰的画面,浮冰随着海水拍打着礁石和海岸。这里的“拍”字也许不是很确切,耳边的声音又不同于往日听到的清脆的海浪拍打声,如战鼓一般低沉而且浑厚。因为这样的场景实在太过陌生,所以大脑一时无法把这样的声音和海浪关联起来,霎时有了山崩地裂的错觉,觉得脚下的岩石随时可能塌陷到海里。


接着往西便是斯瓦尔巴西部重镇——巴伦支堡。由于最先签署斯瓦尔巴条约的目的便是共同开采岛上的煤炭,同时规定了岛上的一切资源归签字国共同所有,因此在斯瓦尔巴留下了这样几座苏式城镇。到了冬季,因为海面冻结导致运输不便,整个城市几乎成了空城,只留不到一百人留守,以旅游业为生。在苏联解体后,电影《别了,列宁》的情景在前苏联和东欧地区不断上演着,但巴伦支堡有点天高皇帝远,与世无争的当地人依然保留着原来的生活方式。建筑外墙上保留了类似工农兵大团结,咱们工人有力量这样的马赛克壁画。镰刀,斧头,麦穗,齿轮的图案比比皆是,在城中央还保留了一尊列宁的雕像。所以当开进城里的时候,眼前看到的,对我这样年纪的人来说,是一种带着陌生的熟悉感,这一切似乎在二十多年前曾经经历过,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些都已经成为童年回忆中的一部分。同行的还有位美国人,向导跟他开着玩笑:美国人进入苏联了。

从巴伦支堡往西看过去,在Isfjorden海湾对面,地形由海湾东侧的起伏平缓的丘陵地带变为巍峨矗立绵延雪峰。当年巴伦支船长就是因为发现了西海岸的山峰,才给斯瓦尔巴主岛取名为Spitsbergen。开着雪地摩托绕过Isfjorden海湾尽头,继续向西北行进,目标是斯瓦尔巴群岛西海岸格陵兰海与Isfjorden海湾交汇处的Kappe Linne,或者叫Linne角。

在这样的地形上开雪地摩托,没有东线的冰川上那么累,在平整的地形上驾驶,一边还能看着四周的风景,十分的惬意。但当雪地摩托不断冲上4,50度的陡坡,随即又迅速的下滑,一点胆量还是需要的,畏首畏尾只会让驾驶更加危险。临近陡坡,必须得使劲摁下油门,抓紧车把,然后轰的一声向上冲,这个时候,一小半人体重量都依靠手臂悬在车把上,而臀部和车座之间的压力骤然减小,似乎随时会车仰人翻。开到坡顶,雪地摩托的上升速度尚在,前橇板一下高高仰起,有如策马啸西风。对于同样坡度的下坡,就得小心的控制速度。雪地摩托采用的前置刹车设计,如果刹车给得太狠,就能感觉后面的履带开始侧滑,万一雪地摩托这会儿给我优雅的转个身,我就很不优雅的下去了,赶紧再松开刹车,给点速度。碰上有的下坡底端会随即跟着有个小坎的起伏,摩托带着从坡顶冲下来的速度再开上这样的小坎,整个雪地摩托便腾空而起,在空中划过一道美妙的抛物线,再砸回地面。纵有再强的悬挂避震,也难以避免脊柱被狠狠震一下,因此,在这道抛物线的顶端,通常能看到一个穿着连体防寒服的臃肿的身形站立在雪地摩托的踏板上。

虽然不时遭遇4,50度的陡坡,但眼前的雪山如同静躺着的维纳斯女神,线条极为柔和,没有丝毫岩石和其他任何东西的突兀,山坡与沟壑之间也没有明显分界,一切都是平滑的曲线过渡。但对驾驶而言,一个潜在的危险就是难以辨别地形,缺少地貌参照物和光照的明暗反差,陡坡,平地和低谷在眼前都只是白茫茫一片。好在有配备GPS的向导的雪地摩托在前方带路,他的雪地摩托在前方雪地上留下的痕迹成为了和周围环境最好的参照物,看着这条摩托痕迹才能大致辨别地形。

中午时分到达了Kappe Linne,走近海岸线,海水在脚下汹涌的拍向岸边厚厚的积雪。流经了斯堪迪纳维亚半岛的北大西洋暖流正沿着这里的海岸继续北上,直至注入北冰洋,也正是这股暖流,造就了斯瓦尔巴群岛的东西两侧海岸线迥然不同的气候,同时使得斯瓦尔巴群岛比同纬度的北格陵兰地岛温和得多,产生了分明的四季,冰雪消融的春夏。比起同纬度地区,斯瓦尔巴群岛的确有点与众不同。不论是过去为了捕鲸,还是今天为了更好的研究北极,当人类的活动需要找一个尽可能靠北的落脚点的时候,斯瓦尔巴群岛便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一个无可替代的选择。

后记:南北极,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同时也似乎是难以企及的地方,它们总是让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严酷的自然条件,但这并不能掩盖其气候和生态的脆弱性。作为受人类文明直接影响较小的净土,南北极需要全人类的关心与呵护。因此,开展极地旅游,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常年的低温,使得这里的生物循环比其他地区缓慢得多,任何废弃物降解所需的周期也长得多。过多的游客毫无疑问将成为这个地区生态难以承受的负担。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需要想的是如何趋利避害。因为对于极地和地球生态的关注,不是仅仅通过说教可以实现的。一个常年生活在城市的现代人,也许永远无法体会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多么的容易受到伤害,如同在一面雪白的墙壁上随意涂抹更容易感到刺眼,在北极这片几近纯洁的地方,更能体会到肆意破坏环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罪恶。假如一次北极旅行能对一个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有所影响,这样的话,积极的影响也许足以抵消对旅行本身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北极(31)
挪威(53)
斯瓦尔巴群岛(9)
大西洋(12)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