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色频道头条 > 北纬78度,类文明最北端--走进北极(3)

北纬78度,类文明最北端--走进北极(3)

xiazhn
烟斗祭司
2008-07-30

捕鲸/狩猎-煤矿-科研服务及旅游业:17世纪开始,斯瓦尔巴群岛逐渐成为欧洲捕鲸业的重要基地。在那个年代,鲸油是主要的照明燃料之一,而斯瓦尔巴海域里的格陵兰露脊鲸成为捕鲸者的目标。格陵兰露脊鲸身长可达18米,重100吨,并且极其肥硕,在其皮下有厚达30厘米的脂肪层。而且这种鲸游泳极慢,当时最原始的捕鲸船也可以轻而易举的接近猎杀。这些被捕杀的鲸一般都就近在岛上熬制鲸油,Smeerenburg成为岛上最大的鲸油制作基地。在人类疯狂的捕杀下,斯瓦尔巴群岛周边海域的格陵兰露脊鲸几乎灭绝了。

虽然斯瓦尔巴群岛是在1596年由荷兰航海家巴伦支首先发现,但最早踏上这片土地的也许是生活在白海边的波莫尔人。考古学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结果,究竟什么时候波莫尔人渡海来到斯瓦尔巴,也许是16世纪,或许更早。但波莫尔人在斯瓦尔巴群岛较大规模的狩猎开始于1 8世纪,他们在岛上建了超过70座的狩猎站,主要捕猎的是北极熊,北极狐,驯鹿等带有皮毛的动物以及海象。和那些只在夏季才来的捕鲸人不同,波莫尔猎人冬天也在斯瓦尔巴群岛上度过。在那些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夜,他们无法外出捕猎,于是只能在木屋里用驯鹿角制成的针缝制皮衣,或者玩一种类似象棋的游戏打发无聊的时光。最著名的波莫尔猎人Ivan Starostin在岛上度过了39个冬天,其中有15年是不间断的在岛上渡过的。到了19世纪,继续以这种方式生活的波莫尔人越来越少,1852年他们在岛上过的最后一个冬天。取而代之的来自挪威的猎人。


巴伦支堡的保留俄语招牌的建筑

捕鲸和狩猎使得斯瓦尔巴群岛上出现人类足迹,如果把这个当成第一阶段经济活动,那么进入二十世纪后发展起来的煤矿业则是岛上经济的第二阶段。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就是使得以自给自足为主的生活模式转变为社会分工。从而在岛上产生了社区和城镇。

斯瓦尔巴群岛上煤炭开采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捕鲸年代。由于在主岛Spitsbergen西海岸地区有着大量的露天矿床,很容易便被当时捕鲸者用在熬制鲸油和生活上,以及作为船用燃料,甚至运回本国。19世纪末期,随着国际煤炭价格不断上涨,1890年,开始岛上首次用于商业目的的煤炭开采,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挪威公司进入斯瓦尔巴群岛。很快,由于煤炭开采的利润并没有达到事先的预期,这些煤矿开始转手,让来自英美的公司进入了这个行业,也使得斯瓦尔巴群岛走向国际化历程。来自美国的Frederick Ayer和John Munroe Longyear建立了北冰洋煤炭公司,在Isfjorden海湾的尽头开采煤矿,这在斯瓦尔巴群岛近现代发展史上可以算是一座里程碑。煤矿的成功运作证明了赢利的可行性,而围绕煤矿的社区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城市Longyearbyen,也就是今天的首府朗伊尔宾。今天,朗伊尔宾有着两千多人口,完备的社会结构和各项设施,例如:超市,餐厅,酒店,学校,电影院,博物馆等等。这里的机场,这里的大学都是地球上最北的。认真考究起来,最北的……可以罗列出一大堆。


朗伊而宾的煤矿遗迹,对面就是朗伊而宾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大量煤矿出现在Spitsbergen Isfjorden海湾沿岸地区。一方面是由于欧洲,尤其是斯堪迪纳维亚半岛工业化带来的需求上涨,而北欧地区煤炭资源的匮乏使得当时都把目光投向了不算太远得斯瓦尔巴群岛,而且自发现以来,斯瓦尔巴群岛始终没有※※归属,意味着在岛上开采没有任何限制和税收。另一方面的驱动力来自国际外交政治。1905年摆脱瑞典-挪威联合从属国身份的挪威要求将斯瓦尔巴群岛纳入挪威领土,此举被瑞典政府视为挑衅。瑞典外相成功的说服本国资本家在斯瓦尔巴群岛上投资开发煤炭资源,以期通过经济手段增加对群岛的政治控制力。打着同样算盘的国家还有挪威,沙俄,英国,美国等等。多方国际力量的介入,促成了1920年斯瓦尔巴条约的签署,资源共有也算个皆大欢喜的结果。根据某些历史学家的观点,※※划归挪威也是对挪威在一战中支持协约国而承受的商船被袭损失的一种补偿。


俄罗斯传统穿着的妇女

协议签署后,煤矿开采迅速衰落。煤炭需求下滑是一方面原因,※※归属问题的尘埃落定使得有些国家失去煤炭开采的动力。之后依然在岛上开发煤矿的仅剩挪威和苏联两国,分别占据着朗伊尔宾,新奥尔森以及巴伦支堡,Pyramiden,Grumant这几个聚居区。直到今天,虽然新奥尔森和Grumant,Pyramiden的煤矿已经彻底关闭,但这样的割据局面依旧保持着。

20世纪60年代,煤炭业状况江河日下,一直行驶着斯瓦尔巴群岛实际管理的私人公司SNSK难以为继,但※※的国际背景使得挪威政府不能让群岛变成真空状态,一场变革势在必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煤炭开采业使斯瓦尔巴群岛更像是一个大工厂,虽然有着分工,却没有完备的人口结构和社会设施。20世纪70年代,挪威政府从SNSK公司手中全面接管斯瓦尔巴群岛后,开始了一场现代化的改造工程,目的是将这个北方群岛变革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格局,从而真正纳入挪威的社会体系,而不仅仅是※※拥有。首先是建造机场,1974年完工,次年投入使用的朗伊尔宾机场成为斯瓦尔巴群岛发展过程中又一块里程碑,从此,一到冬天斯瓦尔巴群岛便与世隔绝成为了历史。新鲜食物、报纸杂志、录像带、亲朋好友每天都通过飞机运送到岛上。“运来的也不都是我们想要的,飞机还带来了流行性感冒和国会议员。”当地人这样调侃。接着邮局、通信、银行、学校、商店、餐厅等各类设施跟着快速发展起来,家庭式公寓越来越多,原来把这里当成车间的煤矿工人在岛上实现了家庭团聚。但这些改造改变的是岛上的硬件,而更重要的是软件的跟上,也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斯瓦尔巴群岛具备自身造血功能,而不是靠国家输血维持当地社会运转。


社会主义外墙

斯瓦尔巴群岛座落于北冰洋中,其洋流对全球气候有着显著影响。这里也是通向更北方的门户,前往极点的北极考察都会把这里当成一个落脚点。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寒流在格陵兰海的交汇为丰富的海洋和陆地生物种群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根本条件。由于缺乏植被覆盖,这里的地质结构保持着冰河期结束时候的地貌。覆盖了60%群岛面积的冰川提供了研究冰河时代的大量信息。这里位于极光椭圆区里,是全世界最佳观测点之一,更好的研究太阳活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整个斯瓦尔巴群岛简直就是个巨大的实验室,在这里可以展开海洋,地质,生物,天文,气象等等各学科的研究工作。而且,同纬度地区相比斯瓦尔巴群岛气候环境恶劣得多。这些无以伦比的优势吸引了大批科学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交通,通讯等条件的显著改善,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在斯瓦尔巴群岛上设立永久性科考站。1963年关闭了全部煤矿的新奥尔森开始其角色的转变,变成了一座科学城。来自挪威、荷兰、德国、英国、法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和中国10个国家的北极科考站设立在此,中国的黄河站在2004年投入使用,这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北极科考站。位于北纬78度55分的新奥尔森也成了世纪上最北的永久性居住区。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本身也是消费者,围绕他们直接或者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设施开始建立起来,便利的生活条件也吸引了更多的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来到斯瓦尔巴群岛。科研服务业逐渐取代煤炭开采业,成为当地一大经济支柱。1993年,奥斯陆大学、卑尔根大学、特罗姆瑟大学、挪威科技大学这四所大学在朗伊尔宾成立了一个联合大学中心UNIS,这也是世界上最北的大学,有350名学生和100名教职员工。


弗拉基米尔.伊利奇.列宁同志在斯瓦尔巴群岛

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斯瓦尔巴群岛有着巨大的发展旅游业的潜力。但担心对环境的破坏,在1990年之前,岛上没有一条有组织的旅游路线。考虑到经济、就业和社会的稳定,挪威政府逐渐开始了旅游业的开发。到今天,游客数量已经增加每年3万人,同时还有同样数量的游轮游客。相比挪威本土,其规模还是微不足道,这也是出于环境和生态保护因素的考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斯瓦尔巴群岛上的北极风光对每一个游客来说都是一种终身难忘的心灵震撼,面对这样纯净的一个冰雪世界,保护环境珍爱地球的神圣使命感在心头陡然而生。这一微妙的心理变化,会随着这份记忆影响着今后的环保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业在对极地环境和生态产生一定破坏的同时,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tempelfjorden海湾西南角,这个小屋曾经属于一个叫Hilmar Nois的猎人,一个传奇人物,King of Sassen valley。在春夏,猎人们在岛上四处建造了这样的小屋,在屋内储备足够的食物,每次外出打猎,可能就得花上数周时间,这些小屋就是他们过夜的场所。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