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色频道头条 > 北纬78度,类文明最北端--走进北极(7)

北纬78度,类文明最北端--走进北极(7)

xiazhn
烟斗祭司
2008-07-30

雪地摩托:在北极,没有什么交通工具能比雪地摩托更适合在冰天雪地中翻山越岭,到了冰雪覆盖的冬天,整个斯瓦尔巴能行驶汽车的公路,全部里程加起来不过只有各个聚居区内及其周边的几十公里,想再走远点,除了如※※般笨重的雪地越野车,或者机动性有限的狗拉雪橇,就只有雪地摩托了。一辆50匹马力的四冲程雪地摩托,可以毫不费劲的冲上40多度的雪坡,也可以很轻松的在平地上以100多码的速度飞奔。想看看北极大地有何等雄壮,想听听冰洋潮汐是多么浑厚,那就跨上雪地摩托,在冰雪上驰骋吧。


虽然叫摩托,实际上它通过前方两个并列的雪橇板和后方履带提供动力,这样的布局最大限度减小了对雪面的压强。并且行驶相当稳定,在平地上驾驶想发生侧翻事故还是有点难度的,但真的要到野外翻山越岭,还需要一点适应时间。在一些来往频繁的摩托专用车道上,想稳住车把挺很困难,雪橇板经常会顺着前人开过的痕迹前行而不听双手使唤。如果摩托沿着山坡横切行驶,就需要通过挪动身体,移向上坡一侧,依靠身体重量压住车把,保证摩托向前方行驶,否则雪撬板很容易拐向山的下方,然后整个雪地摩托就下去了,这样做,也可以帮助保持雪地摩托平衡,减少侧翻危险。这些只是技术问题,长途行驶,还有体能问题。雪地摩托左右车把各有一个拨杆。左侧的那个是刹车,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右侧的是油门,与汽车不同的是,雪地摩托几乎不存在松油门溜车的情况,只要不是大下坡,当放开油门就立即减速。所以,右手大拇指就一直掰着油门拨杆,一天驾驶10个小时还是很累人的。


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的原因,斯瓦尔巴政府为当地人和外来旅行者圈定了不同的雪地摩托行驶区域。而跟随向导的雪地摩托路线主要是东线和西线这两个方向。千万不要这两条路线可以互相替代,因为从中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由于北大西洋暖流沿斯堪迪纳维亚半岛西岸从斯瓦尔巴西南方向流经群岛,所以全岛受到暖流影响的强度有所不同。从西向东,可以明显感受到气候逐渐恶劣,气温越来越低,风越来越强,西海岸还是惊涛拍岸,而东侧海湾冰冻得可以如履平地。西海岸是崇山峻岭,而东海岸则有大片广袤无垠的冰川。有什么理由可以对其中一条路线说不呢?少了其中任何一条路线,北极的经历会是不完整的。


走东线的时候,车队总共大概有10多辆雪地摩托,再加两位向导拖着满载各类装备的雪橇分别领队和殿后,还换上了厚重的连体防寒服,戴上羊毛不拉克拉伐帽(遮住脸,只露眼睛的套头帽,俗称“打劫帽”),goggle(防风雪镜),头盔,并指手套。路线上有几座山翻越得并不那么轻松,中间整个车队横切过一座大概有20多度的雪坡,为了能控制车把同时保持平衡,我整个人几乎全部移到了车身右侧,只留左侧的小腿尚搭在车座上,像是演杂技一般通过这一段山坡。随后整个车队开进茫茫雪原。在这片除了冰雪还是冰雪的天空下,一个车队,十骑白尘,何等壮观。之后开上一个不算很陡的雪坡后,发觉身边的风逐渐增强,地吹雪如海水一般,在身边向前翻腾,再细细一看,竟70公里/小时的车速还快得多。那时车队已经身处冰川之上了,即使有积雪覆盖,但依旧可以感受到冰面上处处凸起的棱角。车把快速的抖动着,手也抓得更紧,惟恐不慎震飞了。


前方逐渐出现一片山脉,但离得很远,之后,看到前方一大片低地,车队遂在高地终点停下。前方,就是主岛Spitsbergen的东部海岸线,那片低地就是结了冰的Storfjorden海湾。车队继续向前开上了冰面,冰山在身边掠过,覆盖着积雪,没有丝毫的晶莹剔透。午休放在了冰面上,午餐有无美食并不重要,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吃饭,这种感觉足以胜过一切。每人拿了一包类似方便面的真空包装牛肉饭。先得把这包冻得像块石头的牛肉饭使劲揉碎,然后往其中倒入保温桶里的热水,用勺子搅匀,重新封口,像泡面一样等上5分钟,这段时间再冲杯热咖啡,于是便是顿别致的冰雪热午餐了。向导埃文边吃边拿着望远镜四下张望,东海岸是北极熊经常出没的地方,作为警戒,※※已经从枪套中被取出,背在身上。突然,他很兴奋的告诉我们前方有北极熊。我掏出随身的望远镜,沿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在好几公里外,一大一小两个浅黄色的物体正在缓缓移动。根据岛上规定是禁止追逐任何野生动物的,因此只能这么远远的看。


冰面上的午餐

吃罢午饭,重新启程,车队在冰面上转向北方一直开到冰川边缘。这片冰川如悬崖一般矗立着,其断面透着一股冷冷的绿色。贴着冰川前行寻找一个可以开上去的缓坡。之后的行程狂风前进,任何裸露在外的皮肤都将会导致冻伤,因此在出发前先仔细检查雪镜是否起雾,脸部皮肤是否完全覆盖。到了冰川上,风骤然加强,卷着雪珠打在雪镜上,贴着嘴唇部分的打劫帽也越发变硬了,呼出的水汽在上面结了厚厚一层冰,因此吸入的空气也冷彻肺腑。即使戴着头盔,依旧能听到风在耳边呼啸。能见度越来越低,车队就像在云雾中行驶,前方摩托的尾灯都已经被冰雪覆盖,只看见个脑袋漂浮在半空中,由于路面状况太糟,摩托来回漂移着,所以看到的脑袋也像在漂动着,这也是我前方仅能看到的,其他的都消失在迷漫的雪雾中。


好在当时天气不错,还能见到太阳柔弱无力的穿透半空的雪雾,以及我右前方暂露头角的山头。倘若这个时候变天,起雾或者下雪,那么太阳和山,这仅存的路标恐怕都将被雪雾阻隔,辨别方向就会无比困难,于是也不难理解,曾经发生在南极探险的悲剧。一名日本的探险队员在出了营地后遭遇暴风雪,第二天发现尸体在离帐篷仅仅10米处。没有了方向感,这10米就成了无法跨越的生死间距。


相对东线严酷的环境,西线则风平浪静得多,但却是视觉上的饕餮大餐。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纯”。除了少部分山岩裸露在外,其余都被积雪彻彻底底的覆盖住。和高海拔雪山相比,这里的雪山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没有森林,看不见雪线,由近及远,只有单纯的白色,在高纬度特有的温暖且柔和的光线下,也不觉得单调枯燥,反而将一种简约之至的美发挥到了极限。在这里,心灵像是一下子浸入漂着冰块的纯水里,所谓晶晶亮,透心凉,被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