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摄影师,2020年对我来说是相当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我完成了我的摄影集《湄公河》的再版,对我而言,这本书的再版不只是再次印刷,而是在初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照片,并加以全新打磨的中英文图片故事,另外还邀请四位国内外大师精心撰序,更是用心撰写了《湄公河与我的摄影十二年》的自序。可以说,再版《湄公河》是我摄影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我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而这个成就就是在2020年,这个必将纳入人类共同记忆的一年实现的。
先来讲讲初版《湄公河》的诞生吧,2016年的8月份,我被单位派到湄公河五国出差,从事一些外交方面的工作,这个安排远在我意料之外,毕竟湄公河五国和我的工作本身毫无关联。并且对我来说,尤其是柬埔寨、缅甸和老挝这三个国家,虽然地理距离中国很近,但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封闭和落后,反而心理距离更远,自己也毫无到这几个国家旅行的计划。这次既然是工作所需,那也算是一次宝贵的探索与发现的机会。于是,出于一名摄影师的好奇心,我整理好所需的设备,主要是一台尼康D750全画幅机身加尼康17-55 F2.8变焦镜头,全画幅机身配半画幅镜头,这是一对尴尬的组合,但毕竟我当时财力有限,已无力再购买新的镜头,只能将机身降幅使用,而且到了目的地我才发现这个使用已超过8年的镜头,户外拍摄时自动测光出现了参数正常却严重过曝的故障,导致我大部分时间不得不手动曝光。另外我还带了一台新购的,相对非常便携的富士X100T。不过因为行前工作非常忙碌,我只能匆匆在出发前购买了五国的地图,打印了一些各国国情资料,在飞机上才开始做行前的攻略。不过在飞机落地首个目的地城市缅甸曼德勒之前,当从舷窗俯瞰这一片完全陌生却又充满故事的土地的时候,我的内心逐渐兴奋起来,期待在这次工作拜访之旅中也能有所摄影方面的收获。
首行湄公河时在缅甸曼德勒固都陶佛塔前留念
在接下来的23天时间里,我带领同事马不停蹄地拜访了五国共十五个城市的政府领导和企业高管,也在对方的安排下考察了一般游客不太能见到的风土人情和特色项目。虽然行程安排特别紧凑,每到一地仅能匆匆停留,但我依然充分利用好时间,或起早贪黑,或见缝插针,或随走随拍,哪怕在路上,我也都坐在汽车前排,相机始终保持在开机状态,手指则一直放在快门上,而这个习惯也确实让我抓拍到不少精彩的画面,当然也要感谢单反的长待机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哪怕在缅甸曼德勒遭遇6.8级地震,我也没有停止按动快门。虽然因为行程过紧和镜头故障错过了好多拍摄的良机,但23天下来,竟然也拍了好几千张照片。不过一直到了2017年的上半年,我才有时间梳理这些照片,发掘了不少让我深为触动的作品,反复观看之余,逐渐产生了结集出版的想法。于是便定下心来,进行了更为深入系统的梳理,甚至还购买了一台专用的显示器用来校色,在5月份最终形成了一个有50多幅作品的初稿,虽然照片数量不多,但最终在好友田海涛先生的赞助下还是正式结集印刷,是为《湄公河》初稿。
2017年的6月份,为了更好推广《湄公河》一书以及背后的故事,在三亚夏日百货总经理周晓惠女士的慷慨支持下,我还在夏日百货一楼人流最密集的地方举办了长达一个半月的《湄公河》主题影展,在夏日百货市场部经理何婧的精心组织下,这次影展呈现的非常品质化和专业化,参展观众络绎不绝。我在影展开幕式上还举办了义卖活动,并将现场义卖所得的4000多元书款全部捐给了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也算是为公益尽一点个人的心意。
2017年夏日百货影展海报
夏日百货影展上和周晓惠总经理揭幕
本以为《湄公河》的故事到此也就完结了。没想到,首行湄公河两年后的2018年,我再次被单位派往湄公河五国执行外交任务,而且同样是23天的安排和不太一样的15个城市。由于首行的经验,我在出行之前做了更加充足的准备,首先购置了全新的设备,这次只携带了当时新购入的富士XH-1机身,16-55 F2.8变焦镜头和23 F2定焦镜头,这个轻量化的组合减轻了长途旅行的负担,让拍摄变得更加轻松,富士的色彩也能够给予拍摄对象更具质感的呈现,全新设备的出色性能也确保了出片的成功率。当然,三脚架是必须携带的。在泰国清迈的时候,我又临时购买了一只富士的56 F1.2人像头,而这只头使得我在曼德勒皇宫路遇一名缅甸少女时能够进行精彩的记录。
尽管出行之前工作异常忙碌,我还是对要去的城市进行了尽可能的资料检索,确保在拍摄时能更好体现照片背后更多的风土人情和本地文化。在23天的时间里,由于相对更加充分的准备,我在公务之余,也对所去之地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尤其注重和当地基层民众的接触,和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体验,甚至在从仰光前往毛淡棉的路上,还舍弃了舒适的商务车而选择了当地民众出行乘坐的火车,破旧不堪不说,时速也只有30多公里每小时!这些也都一一通过镜头记录了下来。有一个插曲就是,我在老挝琅勃拉邦的夜市上真的碰到了两年前碰到的同一对摆摊母女,并为他们合影留念,弥补了上一次未能为其拍摄合影的一大遗憾,而这对母女所表现出来的感动也让我再次体会到了摄影所具备的力量和温暖。而二行湄公河,旅程也依然充满曲折,例如从老挝琅勃拉邦前往琅南塔的路上遇到了洪水冲垮桥梁,一队人马只能和行李分开,乘坐摩托车赶路,回忆起来也是相当有趣。
在老挝琅南塔和当地苗族村民合影
回国之后,我再次详细梳理了再行湄公河的收获,同样也是惊喜连连,毕竟在旅途中只能用小屏笔记本电脑大概整理,一些细节只能回到家中,用专业大屏显示器才能细细品鉴。随着一些作品级的照片逐渐被梳理出来,我对初版《湄公河》进行完善再版的想法也逐渐确定下来,并在2018年的12月份开始了具体的筹备工作。两次湄公河之行,加上2017年的一次单独的泰国之行的收获,再加上不断积累的对湄公河五国的历史文化知识,让我对再版《湄公河》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路,经好友张玉婷介绍,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资深摄影编辑马宏杰老师的指点下,我逐渐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编辑思路,并最终确定了专业的设计公司来协助我进行摄影集的全新排版。在这个过程中,我还购买了大量的专业摄影集,用心研磨各位大师之作,学习他们的排版与编辑技巧,以实现更加高水准的呈现。尤其是麦克山下大师的《重访马可波罗之路》和《镜头下的航海史诗》两部史诗级作品,给了我莫大的启发,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人文摄影,理解如何用人文摄影体现更为全面丰满的时代,而这些积累对于《湄公河》的再版都起了相当重要的提升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多次反复梳理了2016年首行湄公河的收获,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多,我的见识、审美和眼光已有了较大的提升,另外要特别感谢当时我那双好奇的眼睛,本能间记录了不少颇为精彩,但在初版《湄公河》中确未能发掘的作品,而这些都在再版中得到了较好的呈现。
不过由于工作繁忙,加之我在2019年5月又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单位,实现了一次重要的职业身份转变,只能利用零零散散的休息时间来继续我的出版工作,一直拖到2020年初才完成了所有的出版准备工作,但出版计划不得不因为一个无奈的原因停顿下来,那就是资金。一般而言,摄影集往往需要更好、更专业的纸张和油墨,更加精美的装帧和更大幅面的呈现,所以在成本上往往比普通出版物高上好几倍。以再版《湄公河》为例,算上设计费、翻译费、书号费和印刷费,加上因为前往印刷厂校色所产生的差旅费,总共耗资将近二十万元,对当时的我来说,可谓高昂。但是为了实现理想,我也只能努力工作,直到积蓄了一段时间,并在家人的支持下,才终于攒够了出版所需的全部费用,而等到再版《湄公河》正式付印的时候,我的身上已是接近分文皆无。幸运的是,新书再版之后,幸得各界朋友的支持,销售异常顺利,六百多本的销售量基本上已经让我收回所有出书的经济成本。
三行湄公河五国足迹
特别要说的是,上述成就的取得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的密不可分的,在摄影集策划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SPNET、中国旅游研究院、一带一路文化艺术先行工程组委会、湄公河旅游组织、托马斯库克、曼富图、富士相机、色影无忌等知名机构和品牌的支持,这些顶级机构和品牌的大力支持,为再版《湄公河》着实增色不少。而著名摄影家蔡石、文化和旅游部艺术中心郭洪钧老师、我的博导,APEC特聘专家Chris Ryan教授和湄公河旅游组织负责人金斯萨恩哈特的倾情作序也让此书更上了一个层次。
再版《湄公河》的部分支持机构和单位
好事连连,2020年的6月1号,我在三亚国际学校董事长马小亚女士的大力支持下,并在时任副校长于淼女士的精心操办下,在三亚国际学校内举办了名为《湄公河畔的童年》主题摄影展,受到了参展观众的一致好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ASPNET机构还专门派代表致辞,而我也因为湄公河系列作品成为了这个机构的顾问,致力于通过摄影的力量来呼吁国际社会对于发展中国家儿童教育的重视,对于一个摄影人来说,这是莫大的荣幸,又是沉甸甸的责任。
我在三亚外国语学校影展开幕式上致辞
三亚外国语学校影展现场
现在回想我的2020年,其实也是过往数年积累的一个呈现,而这个呈现是以再版《湄公河》为载体的,对我来说,2020年既是过去十数年摄影历程的一个里程碑年度,又是开启我未来全新摄影生涯的起步之年。虽然由于工作繁忙,我未必有时间能够再去从事系统的专题摄影拍摄。但是摄影作为一种技能,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推广自我,打造个人品牌的方式,已经和我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而且能够相互促进,很好完善了我的人生经历。
展望2021年,我计划继续推广再版《湄公河》,比如精选部分作品参加2021北京国际摄影周等国际性摄影盛会等。同时,我也将继续加强在创意移轴摄影和航拍摄影领域的积累,使自己在摄影之路上越走越坚实,积累更多,为身边的亲友和这个美好的世界留下更多更加精彩的影像!
关于再版《湄公河》,敬请关注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