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色频道头条 > 2011春节感受郎木寺晒佛节

2011春节感受郎木寺晒佛节

色影无忌
Baggio
anne
2011-02-28

  有一位70后作家写道,“有些旅行中邂逅的地方会让人在离开后,久久地被叫做“乡愁”的那种情绪所笼罩。郎木寺便是这样一个地方。”甘南之所以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因为这里是我迷恋摄影后行摄的第一个藏区。

  初遇郎木寺,那还是在非典期间。卫生部发布公告之日启程离京到甘肃嘉峪关开会,天天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北京及全国各地的非典案例通报,会议代表们无心恋“战”,纷纷放弃之前的会议考察计划,各奔东西,提前打道回府。而我为了心中的一个目标,扛着脚架,从北京就开始背着一袋子Provia、Velvia、EB和E100VS反转片,会议结束后只身一人从嘉峪关坐火车到兰州,美美吃上一块五一碗的兰州拉面后坐上长途汽车,途径中国的小麦加临夏、甘南首府合作、素有“东方梵蒂冈”之美称的夏河、最后来到“东方小瑞士”郎木寺乡。在夏河结识了来自上海的3位“生死兄弟”—华伟、菜菜、吴迪;在郎木寺迎来了我的30岁生日,那天被神秘的、近在咫尺的郎木寺※※所深深震撼,在一种兴奋和恐惧交织中相机也不知何故,竟和脚架一起跌落地面(倒是用手中的SONY Digital 8mm收获了不少珍贵的郎木寺※※视频资料);也是在郎木寺,我们一同结识了格桑若巴师傅和他聪慧的徒弟桑吉,也便有了我的藏文名字多尔吉(dorjee)。后来“※※※”合力资助桑吉“西天取经”继续深造,如今身处印度佛学院的桑吉已经可以操持一口流利的英语,Internet电话这边窘迫的我经常改用中文还不时为自己辩解说怕他生疏了汉语……

  往事如烟,一晃8年了,今日的郎木寺,变化不小。一进镇里,主街道两旁全是新盖的楼房,饭馆、咖啡Bar、旅游纪念品商店、水果摊、超市、路边烧烤一应俱全,藏民、回民、影友和来自各地的越野车穿梭往来,一派繁忙景象。不变的是寺庙、高山、藏式服装、清真寺、※※,还有藏、汉、回三民族和谐的相处之道。郎木寺的街道随处可见大兴土木的工地,镇民的生活由于游客的光顾而变得更加现代化了。有了武警的驻扎,许多游客也可以自在、放心地在郎木寺行摄、泡吧、看书。不过,看着丽莎如今的门面,还是觉得闻名“lonely planet”的Lisha Café当年亲切的院落、温馨的小屋更让人怀念: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畅谈、交流着旅游的见闻,在丽萨酒吧这个“地球村”大家相处其乐融融。

  一直想亲身感受一下郎木寺农历正月十三的晒佛节,终于在2011年春节探亲期间借势梦想成真,感谢父母大人们的理解和支持,感谢亲戚和朋友们的无私帮助!

 

  

 

 

点击可放大图片

 

  原帖链接:2011春节感受郎木寺晒佛节

Day1 西安-334Km-天水-286Km-兰州-238Km-合作 858Km 12H

 

 

  早8点40从古城西安(海拔300m,气温3℃)出发启程,沿绕城高速上西宝高速(HTC DesireHD手机拍摄)。

 

 

12点快到天水时路遇骑马大侠,闲庭信步,好生悠闲,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快中午一点大伙肚子都饿了,于是用对讲通知大家在天水麦积区的马跑泉镇找了家※※※餐厅果腹,强烈推荐三道当地经典菜肴:羊肉片、炒土豆片、韭菜炒鸡蛋。

 

  下午5点穿越兰州市(海拔1550m,气温气温8℃)上兰临高速,一路向南。 南行约60多公里过(辛店镇)出口向西,Google地图上显示的309省道,可让我们眼前惊喜的是竟然还走的是一条高速公路(长约80公里,一直到临夏市)。路况今非昔比啊!

  过临夏市后沿213国道继续向南,路况也不错,晚8点终于安抵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海拔2850m,气温-3℃】,张灯结彩街道非常现代化,丝毫让我寻找不到03年的痕迹,不知何故街上几乎没有人。  

Day2 合作-128Km-尕海湖-39Km-郎木寺 167Km 2H

 

 

点击可放大图片

 

  甘南高原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典型的高原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此次出行由于是在冬季,只能欣赏不同于夏季的异样风景。

  我们迎着甘南的日出一路向南,天还是那么的蓝,那么的通透。今天计划与亲戚的朋友在碌曲收费站汇合,然后直奔尕海天鹅湖。

 

 

  从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岔道右拐下道,前行不到一公里便到了一处湿地。一下车,望着绛紫色的藏袍和清晨冷色调的远山,好像又找到了一种隔世的尘土安放下灵魂,仿佛开始就是属于这里。

 

 

  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尕海保护区海拔高度在3000~4000米之间,于2003年正式成立。尕海往西南50多公里便是玛曲县(黄河第一弯),往东南40多公里便是如今的郎木寺镇。

 

  

天鹅湖位于保护区内尕海湿地的果芒滩一带,因每年有大量天鹅来此越冬而得名。

 

 

手持6张竖幅全景接片。

 

 

  天鹅湖的水源主要是来自地下的泉水,所以虽然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但湖水常年不结冰,且水生植物丰富,这为大天鹅越冬创造了条件。

 

  

  毕竟这是生平第一次在野外拍摄天鹅,兴奋的我顾不上零下18度的严寒,不停的变换机位,按动着快门。手指快冻僵时放入暖和的羽绒服中恢复片刻又投入拍摄中。
天鹅们有的在冰面上休息,有的在水中追逐,有的在空中飞翔……这些大天鹅让平静的果芒滩和我们沸腾起来。通常这里天鹅的迁飞期为3月中旬前后。

 

 

每年在尕海天鹅湖越冬的大天鹅数量大约不到300只,我们看到的只有一小部分约40只。

 

 

湿地是地球之肾,生命之源。这里草甸夏天的色调是油润绿,空气非常清新怡人。

 

 

人与自然日趋和谐。

 

  近年来,国家和当地政府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保护力度,实施了湿地恢复项目,加强鼠害治理,大力进行环保宣传,在这里越冬的大天鹅数量逐年增加。

 

 

两只天鹅在附近幽会,多浪漫的环境!

 

 

队长派“哨兵”火速前去“侦查”。

 

 

  拍摄完天鹅,我仰望天空,发现了4个黑点。在高原,这苍穹间的王者,我们一般会称它叫鹰。它虽属鹰科,但准确的名字叫秃鹫,还有个很霸气的别名叫座山雕。主要以鸟兽的尸体和其他腐烂动物为食,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四川的留鸟。

  秃鹫常食腐尸,但它的体内能产生一些抗生素来杀灭病菌。所以秃鹫吃掉动物的尸体,不仅不会传播疾病,还能减少动物疾病的传播。被喻为大自然的清洁工。

 

 

达仓郎木寺33岁的洛桑坚参热情周到、远道相迎,年纪轻轻就身担重任,兼任尕海乡中心学校校长。

 

  

中午时分终于到了郎木寺,一切,给人的感觉就是安宁、空灵。

 

  郎木寺镇(海拔3600米):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下辖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小到只有一条主要大街,两旁是商铺,周围是山。入镇沿街西行约400米来到桥头,右拐上山通往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达仓朗木寺(属甘肃境),左向西行的尽头是格尔底寺(属四川境),一条宽不足2米的小溪从镇中潺潺东流,名叫“白龙江”。一“江”划两省,而大家却共“饮”一条水。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存在着,恬静而平和。小镇融合了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晒大佛,做礼拜,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著。

  郎木寺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拉萨噶丹寺第五十三任赤哇嘉参桑格步行到此,遥看群峰,灵光闪烁,山下云雾缭绕,觉得此地颇有灵气,于是便兴建了这所全称为“达仓郎木赛赤寺”的寺院,几百年来,寺院香火不断,成为安多藏区名动四方、闻达世界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

 

   

  由于此行是为郎木寺行善积德,所以寺院管委会在会议室用当地最好的食品和最友善的微笑接待了我们。

 

 

品种繁多的藏式点心和牛羊肉

 

 

会议室中间活佛座位的龙头扶手

 

 

78岁高龄的活佛管家—桑吉加措能听懂简单的汉语但不会说,却丝毫不影响对大伙的热情。

 

 

老管家让徒弟们端上刚出锅的藏式包子和糌粑

 

  

高原人参果(和白糖、酥油拌着吃,味道非常地道)

 

  

灌肠

 

 

没有任何添加剂的牦牛酸奶,味正、较酸,就是有些凉,否则非干上4碗。

 

 

  从老管家那告辞后开始拍摄,于是进了寺院,天气很不错,蓝天下的白色,清新而神圣。紧接着走到大经堂,看见很多藏民和不少游客、影友围在那边,原来真的有活动。

 

 

听着法号一长一短的响起和众多僧人诵经声

 

 

大经堂前,甚至对面小山坡林中,都挤满了正在观看佛事活动众多的老老少少的信徒。

 

  

  面对那一张张沧桑、淳朴而又执着、虔诚的面孔,此时,心,也随着敲打的鼓点融入这浓浓的氛围之中……

 

 

  其实这里的人们还是那么善良,只要你不去打扰他们的正常生活,只要你用自己的平常心去对待他们,将他们当成朋友看待,而不是简单的摄影模特。任何一个他们在镜头里柔和的眼神都能打动我们的内心。

 

 

我正在山坡游走,见不远处一个小喇嘛远眺高山溪流悠闲的独自品尝着手中的棒棒糖。

 

 

  一对儿在草地上驻足休息的老奶奶跳入我的眼帘,分不清是丝丝白发还是风尘仆仆,纯朴、崇敬、执着,生命不息,转山不止,我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驱动吧。

 

  

朝着寺院的方向磕长头的妇女

 

 

“风餐露宿”的转经者

 

 

  郎木寺的三位僧管,都身居要职。第二天才知道晒佛节上身着礼服、手执鞭子的便是中间这位。据说被抽到鞭子也不是什么坏事,能把一年的晦气抽掉,也算是佛爷的一点儿见面礼吧。

 

 

吃过下午饭,继续朝着四川那边的格尔底寺进发。格尔底寺与早上去的赛赤寺比起来显得冷清很多。

 

 

一路走着,寥寥几人,多数是藏民和喇嘛,但人人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来到一个并不起眼的寺庙跟前,手持转经桶的藏民围着它一圈一圈不停的转。

 

 

七点一刻夜幕降临,我好像还在期盼着什么?这就是郎木寺,一个需要你放慢脚步细细体会的地方。

Day3 郎木寺-168Km-合作-238Km-兰州 406Km 5H

 

  晒佛节第一篇:郎木寺的晨曦

 

  昨天上山提前踩点发现冬日未下雪的郎木寺整个色调比较平淡,于是我奢望晒佛的前夜,天空飘雪,给灰黄的土地平添了一色。七点半天蒙蒙亮从达仓郎木宾馆出门才发现一切如故,内心不得不有些小小的失望。

 

 

这是路过丽莎饭馆的街拍。

 

 

  不到八点顺着昨天踩点的位置来到郎木寺大经堂的半山腰,放眼望去,山脊上站着黑压压一片来自全国各地的影友(以广东、上海、四川的居多),早早的各路“神仙”,扛着长枪短炮已经抢占有利地形,整装到位、蓄势待发了。

 

 

  等待之余站在山头环顾四周,看似平凡的乌鸦在郎木寺却显得异常有灵性,一大早就在寺院上空飞来飞去。乌鸦和秃鹫是藏传佛教的神鸟,它们的虔诚未必输于藏民,大部分的藏传佛教寺庙都有许多乌鸦盘旋鸣叫。

 

 

  由于藏族的传统在天未亮时,家家户户都开始煨桑,煨桑时产生的烟雾飘荡在郎木寺上空便逐渐形成了一缕如烟似雾的“飘带”自东向西缓缓移动,那云雾,那晨曦似一幅神秘的面纱、一条吉祥的哈达、更似那释迦摩尼脚踩的祥云,就那样若隐若现的将郎木寺小镇覆盖。(手持6张竖幅拼接)

 

  晒佛节第二篇:请佛

 

 

 

  “晒大佛”是藏传佛教寺院所举行的传统法事活动,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农区。各地活动日期不尽相同。一般在藏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
每年农历初八开始,朗木寺连续数天举行宗教庆典活动:做道场、洒圣水、亮宝、放生……

  正月十三晒大佛,正月十四法舞跳神(演藏戏),正月十五举办酥油灯花会,正月十六转香巴。这些活动中,正月十三的晒佛仪式最为隆重。

  上午9点晒佛仪式开始,随着号角的吹响,红衣盛装的喇嘛们抬出巨幅的唐卡佛像。三个小喇嘛被山下的庆典声所吸引。

 

  

  大佛是指达仓郎木寺院大经堂内存放的锦织布艺佛像,一般有一个篮球场大小,由寺院喇嘛将卷拢着的大佛扛出,并由仪仗队吹着号角在大佛前面开道,※※僧分列两边。

 

 

  从大经堂出来,仪仗队便受到道路两旁的藏民和影友的夹道欢迎,大约步行500米上山便可抵达面朝东南的晒佛台。影友们可事先等候在大佛经过的路边进行拍摄,也可跟随大佛一路拍摄至晒佛台。不过,自我感觉总是分身无术。

 

 

在众人的注视下,大佛被二十几个喇嘛沿左侧台阶缓缓扛至晒佛台最高端。

  

  在阵阵法号中,各位喇嘛解开绳索,佛像便会自上向下徐徐铺展开,此时信徒们在山下已经跪倒一片。巨型佛像唐卡上面覆盖的红橙黄绿蓝紫六色丝帐色彩纷呈,非常惹眼。

 

 

  在阵阵法号中,各位喇嘛解开绳索,佛像便会自上向下徐徐铺展开,此时信徒们在山下已经跪倒一片。

 

  

上面覆盖的红橙黄绿蓝紫六色丝帐色彩纷呈,非常惹眼。众喇嘛齐心协力缓缓将六色丝帐徐徐打开。

 

 

寺院最高僧管

 

 

身着盛装做法事的喇嘛

 

 

神秘与清幽是郎木寺的双眼,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是这儿的主流。

 

  甘肃达仓郎木寺的西南方向便是四川阿坝地区格鲁派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寺院之一格尔底寺。一年四季,南北对望的两大寺院佛号长鸣,“煨桑”(敬神、祭典)的香烟袅袅,弥漫山川。

 

  

 

  气势辉宏的寺院佛塔与峻峭飘逸的清真寺宣礼塔并坐于小镇的蓝天下,其韵其味叫人联想到传说中的香格里拉,让人感悟佛教文化的宽容谦让和两种宗教文化在世俗生活中求同存异的风采。

  格尔底寺的人文历史在藏区声名远播,因为寺内供峰着该寺第五世活佛的肉身灵塔,这据说是所有藏传佛教寺院中唯一的拥有活佛肉身的寺院,而其他所有藏传佛教寺院只有佛骨舍利被供奉在灵塔内。肉身灵塔供奉在山顶上一座小院里,外表十分平淡,就象一户普通民居的院落。而就在郎木寺镇这里能有幸同时看到分别位于甘肃和四川的达仓郎木、格尔底两个寺院晒大佛,这不能不说是人生一大幸事!

 

 

蜂拥而至的藏民和喇嘛簇拥在一起,准备共同见证大佛展开的激动时刻。

  晒佛节第三篇:展佛

 

 

9点一过,六色丝帐向上卷起,巨大的释迦摩尼佛像徐徐展露出来。

 

 

  当唐卡在晒佛台上铺展开来之后,在朝阳的照射下,金光四溢,仿佛佛光照临大地。信徒情感激荡,匍匐于地,顶礼膜拜。看来郎木寺的晒大佛确实是一件神圣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因为据传说,当佛展开到佛的额头时,第一缕阳光会照到佛的额头上。

  这次我们是亲眼见证了:从早起到展佛前一直是阴冷天气,开始晒佛时,太阳出来了,当晒完佛之后,阳光明媚,到下午又变成多云天气。(手动6张竖幅拼接)

 

 

  大佛是大型的唐卡,是每个寺庙的镇寺之宝。

  唐卡有多种形式,但都会用到很多天然的颜料象绿松石,珊瑚,金子等等。这些可以是画在纸上,布上,丝绸,羊毛织物上。可以使颜色常年如新,不褪色。现在有些几百年历史的唐卡,颜色还是非常的漂亮。画是一种,但还有些唐卡是织出来的。先是用天然颜料染出或做出不同颜色的丝,然后再织出相应的画面。

  估计这个大佛是织出来的,因为是镇寺之宝,所以不惜工本,做得美轮美奂。接着开始敬佛法事,有高僧代活佛主持颂经仪式,专职喇嘛在佛台下舞蹈。执棒喇嘛在场边巡视,维持法事秩序。

 

 

藏民则有顺序的向晒佛台抛献哈达及财物,而佛祖始终眼角微合,笑对众生。

 

 

信教群众和影友从四面八方越聚越多,晒佛活动达到高潮。

 

 

桑烟飘逸在神山腰际,带着众人虔诚的祝福和企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缓缓的向上苍飘升……

  晒佛节第四篇:收佛

 

  

 

  整个法会仪式气氛庄重而热烈,场面宏大而壮观。即将结束时,藏民蜂拥上前,争相触摸佛像,并不断地朝佛像叩拜。我们这些为拍摄晒佛节而来的也激动而忙碌着,幸好这些年去过很多高海拔地区,否则山上山下的来回跑位喘得非趴那儿不可。

 

 

  大佛从开晒到收拢需两个小时左右,晒佛进入尾声时,两个喇嘛在我身旁驻足,耳边马上响起一片快门和令人生厌的“摆拍祈求”声,正在录像的镜头里也不时的被一些影友遮挡,虽说很郁闷但很快我的目光又转移到大佛和群众中。

 

 

而同时,格尔底寺那边的大佛也慢慢收起。

 

 

  转瞬间,晒佛仪式就要结束,众僧人准备将大佛从山上抬回寺内,沿途仍有很多藏民争前恐后地加入抬佛的队伍中以祈求平安。

 

 

当大佛快被抬到我们这片山头的脚下时,两个喇嘛吹起了法号,与队伍一道护送大佛回寺。

 

 

  队伍两旁的藏民不时的弯腰祈求,口中念念有词。目睹这些藏民们的虔诚,在深深感受他们朴实和热情的同时,它不断唤起你对生命的热爱,唤起你对信仰的坚持。

 

 

当活动收尾的时候,庆典队伍渐渐收拢。这时候,才看见数万的信徒们逐渐回归平静。

 

  

  有两个身着传统服饰的藏族老奶奶在我面前对着佛像一直顶礼膜拜,目送佛像回寺,好像在与神圣的佛祖亲密的接触着,交流着……法号声渐渐消去,这庄重而热烈的场面才即将结束。人流渐渐散去,唯留下那一缕的阳光,仍执著地沐浴人间。

 

 

  扛着大佛的人群快抵达大经堂时几乎扩充到40人,僧人被信教藏民挤得七零八落,原本被扛在肩膀上的大佛被不断涌进队伍里的藏民举过了头顶,他们脸上的表情宁静、安详,而又充满幸福。至此,晒佛才正式结束。

  晒佛节尾声:新寺庙的奠基仪式和虔诚的藏民

 

 

 

  我扛着相机随举着巨幅唐卡的众人一同涌入大经堂,僧侣们将唐卡放在大堂东侧的台子上,夹杂在队伍中的藏民群众离开前还不忘用额头触碰一下收起来的唐卡佛像,祈求平安。酥油灯的幽暗微光在黑暗中迷离摇曳,大殿中间正襟危坐着几十个专注的喇嘛,诵经声低沉浑厚,连续绵长,慢慢地将殿内外的众信众包围……

 

  

  临近中午迎来此行主要目的之一参加修建寺庙的奠基仪式,燃起的火堆和飘扬的桑烟吸引了不少从山下赶来的藏民和意犹未尽的影友。

  小活佛率众高僧席地而坐、一字排开,口中默颂金刚经、吉祥经。

 

  

  每念完一段经高僧便向空中抛撒一捧彩色米,象征着寺院修建过程中和落成后平平安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

 

 

  仪式结束后藏民纷纷涌上前来,小心翼翼将托盘中剩下的彩色米收入囊中,一副虔诚、满足的模样。在人群中穿梭拍照不时有米粒落入我的头发,见状心想这头发看来是不能洗了。

 

 

  下山途中,路遇一位慈祥的藏族老奶奶缓慢的走着,友善的向我打招呼,我回了一句“乔代眸”qiao dai mou(-qiao发二声音可略微介于qiao和jiao之间,-dai发弱读音介于dai和dei之间,-mou发三声)意思是:你好!

 

 

  大经堂寺庙屋脊上的□□□□、金鹿在阳光的辉映下金碧辉煌、熠熠闪烁,盛装的藏民三五成群一圈一圈围着寺庙顺时针的走着、转着。

 

  

  举行法会之日必定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寺院周围几十公里范围内的信徒,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穿戴最为讲究的藏式盛装聚拢过来欢度节日。各式绸段、皮毛、棉帛制成的藏袍,让人眼花缭乱的胸饰、腰饰、耳环、戒指、手镯等各种配饰—“腰缠万贯”成了此刻最恰当的形容词。

  藏族姑娘们特别喜欢佩戴用红珊瑚、翡翠、玛瑙、绿松石混穿而成的项链,有的还配上各种腊珠、贝壳、猫眼石等,长长短短挂满胸前。她们相信越是稀有的石头越具有神的力量,能够阻挡各种妖魔鬼怪的靠近。

  站在大经堂寺庙外面的五个不同年龄、表情各异的藏族妇女吸引了我的目光,在不干扰她们心情的基础上用17-55mmF2.8镜头近距离凝聚了这个时刻。

 

  

  不知不觉已经下午1点多,诵经结束的喇嘛陆续步出大经堂。白色、黄色、粉色和绛红色的瞬间组合打动了我。

 

 

  可能是胸挂、肩扛加手持长短“兵器”,让孩子觉得叔叔很“狼狈”吧?小家伙一直盯着我十分好奇。快到藏历新年了,穿着新衣服,小“高原红”心里一定美滋滋的。

 

  

  来到大经堂寺庙跟前的空地,中午高原的太阳格外耀眼,紫外线也很强,我躲在柱子后面让镜头隐在阴影中,观察着这位盛装藏族妇女,她一动不动的矗立着,表情凝重、口中默念,仿佛在与佛祖交流着什么?

 

 

  从一群转寺庙的年轻姑娘中一眼就发现了这位美丽的藏族姑娘,虽然她和其他姑娘们一样为防紫外线戴着口罩。我用XZP在离她不远处耐心的寻找机会,3圈过后不小心被她发现了,随后一句流利的汉语差点让我大跌眼镜—“给20元就让你随便拍!”

  8年前第一次到郎木寺感受到藏民是那样的单纯、人性是那样的简单美好。如今一些影友的等价交换思想已经武装了部分藏族同胞的大脑,正不断吞噬着善良、纯朴的人们。“郎木寺—这片最后的净土”我们外来者是否应该为之做些什么?除了脚印……

 

 

  正是宗教文化的力量让藏民这种信仰代代相传,小孙女在一位年轻的慈眉善目的奶奶搀扶下围着寺庙喃喃学步。我不禁在想,身处繁华都市,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得与失、乐与悲、生与死周而复始。是不是应该来到郎木寺—这一块藏传佛教僧徒顶礼膜拜的圣地、这块在无数信徒心中能给他们带来吉祥的福地来净化我们的灵魂?

  尾声:送别

 

  

  晒佛仪式结束,中饭过后我不得不与郎木寺告别。车队刚一出郎木寺镇就被一群羊拦住了归途,我们放慢了车速,生怕惊着羊群,难道是佛祖施恩舍不得让我们离开?

 

  

  风马旗是西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的藏族聚居区以及尼泊尔、锡金、不丹、克什米尔等邻邦,人们随处都能见到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以经咒图像木版印于布、麻纱、丝绸和土纸上的各色风幡。

  藏语中称为“隆达”,因为“隆”在藏语中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显然,风马旗在这里是直译。

  风马旗的另一类是纸印“风马”片。图案十分精美,正中是驮着火焰的宝马主题图案,四周饰以雄狮、飞龙、神鹰、法螺、法杖、金幢等图案。主要用作对天神、山神、赞神和龙神以及佛事祭祀活动时祭献抛撒的吉祥物,也可作为供奉物成组悬挂或张贴于室内外。大者尺余,小者仅几厘米。

  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感谢,对我们的迎来送往洛桑一直不停的抛撒着“隆达”,口中念念有词--“撒吉喽”。他的朴实、热情和聪慧细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于风马旗,有着很多种美丽的传说。最常听到的有两种,一种是:当年佛祖坐在菩提树下,手持经卷闭目思索时,一阵大风刮来,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经书。它们在风力的作用下,碎成了千万片,被风儿带到世界各地,带到了那些正在遭受苦难的劳苦大众手中。凡是得到佛祖经书碎片的人都得到了幸福……

 

  谨以此帖献给郎木寺,愿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们、去过此地的人们还有想了解郎木寺的人们“扎西德勒”!也谨以此帖纪念我与色影无忌共成长的十年!感谢无忌这个交流平台和各位影友DX的无私帮助!

 

  原帖链接:2011春节感受郎木寺晒佛节

Baggio(1)
旅游(296)
春节(65)
晒佛节(1)
西藏(580)
郎木寺(7)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