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色频道行记 > 纪念梁思成:建筑泰斗 行色中人

纪念梁思成:建筑泰斗 行色中人

色影无忌综合
色影无忌综合
高健
2012-01-06

这是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

我们的最后一站,恰是当年梁林二位作山西古建筑考察的第一站。当然还得加上大同的华严寺和云冈石窟。

此塔的全名应是佛宫寺释伽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是现存最古的木塔。塔身总高67.13米,底层直径30.27米,平面八角,外观六檐五层(底层为双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各层屋檐上,有挑出的平座与走廊,可供凭览。若是一座砖塔,也就平淡无奇了,奇就奇在它是全木结构,没有一块砖石(除了底层的土墙)。塔上所用斗栱式样繁多,竟有六十余种,规格与变化之多,举世少见。这样雄壮华丽而又细部精巧的木塔,不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木结构建筑的杰作。

我感兴趣的则是梁思成寻访这座木塔的故事。是一个科学家的精细,更多的却是一个文学家的灵感,——上世纪40年代,梁思成真的获得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

这是当年华北一带流传的民谣。狮子、菩萨他不感兴趣,而塔和桥,则是他关注的对象。正是从这则民谣中,他知道山西的应县有一座名塔。究竟是怎样的形制,万一去了只是一座清代的建筑呢,聪明人自有聪明的办法,他给应县邮政局去了封信——哪个县会没有邮政局呢,——让“试投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得到一张应州塔的照片。当然他会付钱的。没多久,真的回信了,是山西应县xx斋照相馆。信中附了一张清晰的木塔的照片。主人不要钱,只要些北平的信纸和信笺作酬金。(大概就是去年,我在《太原晚报》上曾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应县这个照相馆主人的事,附着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旁边的题词上有照相馆的名字。)

这次考察,是以营造学社的名义进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大同的华严寺和善化寺,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因此节约了时间,

林徽因顺便考察了云冈石窟,梁思成和莫宗江来到应县。此时林徽因考察完云冈石窟已回到北平。见到应县木塔后,梁在给妻子的信中不无遗憾地说:“塔身之大,实在惊人。每面三开间,八面完全同样。我的第一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道你要儿体投地的倾倒!”

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筑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接下来,我们应去大同和云冈,去看上、下华严寺和云冈石窟。只有这样才算是真的追寻了梁、林二位建筑大师的足迹。但我是再也不去了。华严寺和云冈,我去过三四次了。

那就不写了,让渎者留下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吧,山西的古建筑,就是写—本书也写不完的。实则我知道,华严寺和云冈石窟,知道的人甚多,就是不写也没有什么。

林徽因在五台山佛光寺测量佛殿前的石幢

这是林徽因在五台山佛光寺测量佛殿前的石幢。这石幢也是建于唐代的珍贵文物。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林徽因、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的同仁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林徽因对古建筑的雕刻、纹饰、线条、图案观察细致,心有灵犀。她对古建筑上的纹饰、线条、图案的研究,在她设计国徽和纪念碑时,发挥了作用。

与一般的摄影家相比,梁思成建筑学家的身份,决定了他在摄影时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努力潜入其中,“深入到它的内核”,从而更好地传达出古建筑的精髓,并最终找到了解读中国古建筑奥秘的钥匙。梁思成为研究古建筑而拍下的大量建筑遗存,开创了我国建筑考古摄影的先河。梁思成的古建筑摄影具有的多层面、多角度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摄影的角度,从类型学的角度,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梁思成作品的重新解读。梁思成的古建筑摄影已经超出普通纪实摄影的深度和视域,呈现出类型学的端倪。摄影类型学是指对有着共同特性的类群,进行有系统地分类拍摄。因为单独看一张图片,其力度是不足道的,但把同一类型的照片连缀起来,组合在-起,强化一种观感,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如果我们把这些同一类型的照片按照年代顺序排列,就会发现这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并且能够从中发现不同时代建筑的结构、型制、尺度等特点——这些图片的集合,具有了说明历史的震撼! 梁思成的古建筑摄影是最早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更不是口号,需要有一个载体才有现实的意义。梁思成的这一行动本身就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可以说梁思成是最早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者。当我们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时,梁思成当年镜头下的古建筑,很多已不复存在。如今我们身在其中,亲自体验梁思成用摄影记录过的城市的变化,才真切感受到他的意义。

共 5 页<<<12345>>>
阅读全文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